大泡性脂肪肝肝細胞內脂滴直徑大於25微米,常為單個,肝細胞核可被擠壓而移位。大泡通常發生於肝腺泡Ⅲ區,預後較好,累及Ⅰ區者預後較差。大的脂滴可相互融合成微脂囊腫,甚至形成脂肪性肉芽腫。小泡性脂肪肝肝細胞內滿布直徑3~5微米的細小脂滴,肝細胞核無移位,肝小葉結構無紊亂,一般不伴有肝細胞壞死和炎症,故不會發展為肝硬化。小泡性脂肪肝可為大泡性脂肪肝的輕型、前期或恢複期表現形式,但經典的小泡性脂肪肝常伴有肝細胞線粒體腫脹、多形性異常,並伴肝外器官脂質貯積,患者常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預後較大泡性脂肪肝差。
5.什麼是肥胖性脂肪肝?
肥胖性脂肪肝往往是由於長期攝取過多的營養以及懶於運動,脂質代謝障礙所致。其中50%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這是由於大量中性脂肪在肝髒沉積所造成。長期以來,有些人總以為隻要長得腰圓體胖,就意味著營養良好。其實,肥胖並不等於營養良好,它與消瘦一樣,都是營養障礙所致,二者所不同的僅是體內脂肪貯藏的多少。肥胖是脂肪肝最主要原因,其發生率約10%,性別與發病率沒有太多關係,年齡以50~60歲的人發病較多。目前認為超過標準體重的20%,即為肥胖。由於肥胖者的高胰島素血症使其內因性甘油三酯合成亢進,就會造成在肝髒中合成的甘油三酯蓄積從而形成脂肪肝。此外,食物中除了對身體有益的部分之外,還存在少量有害物質,需要經過肝髒的過濾清潔。肥胖人食量通常較大,攝入的有害物質較正常人多,這樣就使肝髒中積累的毒素過多,加重肝髒的負擔。同時體內的脂肪在肝髒堆積,也易導致脂肪肝。多數脂肪肝患者臨床沒有症狀。肥胖性脂肪肝一般不會發展為肝硬化。
肥胖人大多有過量食用高糖飲食的習慣,伴隨大量糖質進入肝髒,超過了肝髒為其合成糖原的貯存能力,而使相當多的糖經代謝轉化成乙酰輔酶A,進而合成更多的脂肪酸。而肥胖人的體型特點,對脂肪肝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腹型(即凸肚型)肥胖的人脂肪肝發生率比其他體型者稍多,這是因為腹部組織周圍的脂肪細胞對刺激更敏感,以致由腹部組織周圍的脂肪細胞輸送進肝的脂肪酸增加。由於肝內脂肪酸的去路除部分合成磷脂和膽固醇外,主要合成甘油三酯,新合成的甘油三酯再與肝細胞粗麵內質網膜上合成的載脂蛋白結合,形成極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而釋放入血,當肝內合成的甘油三酯超過了肝將甘油三酯轉運出肝的能力或形成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輸出發生障礙時,都可導致甘油三酯在肝內堆積而發生脂肪肝。
肥胖人多合並糖耐量減低和高胰島素血症,促使肝髒合成大量甘油三酯,產生內源性高脂血症和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常有葡萄糖耐量試驗異常,但多無嚴重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胰島素含量稍高,在口服50克葡萄糖後,血漿胰島素反應為正常人的3倍以上。沒有脂肪肝的單純性肥胖患者的糖負荷胰島素反應,僅比正常人稍高一些。由此可見,給葡萄糖後出現高胰島素血症乃是肥胖性脂肪肝患者的代謝特征。這類患者常伴有代謝異常的另一特點,即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多為高脂蛋白血症Ⅳ型,為內源性甘油三酯增多。血清甘油三酯升高的原因,係肝髒製造和釋放脂蛋白量增加,加以脂蛋白從血中清除的過程中發生障礙的緣故。由於周圍組織對胰島素感受性低下,即具胰島素抵抗性,肌肉攝取葡萄糖的功能亦下降,以致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過剩的葡萄糖不斷刺激胰島細胞分泌大量胰島素。肝髒在胰島素作用下,以葡萄糖和脂肪酸為原料合成大量的甘油三酯,繼而發生內源性高脂血症和脂肪肝。
6.什麼是酒精性脂肪肝?
酗酒者由於過量的酒精影響了肝內脂肪酸的氧化,而使脂肪酸在肝內積聚形成中性脂肪所致。有長期酗酒史,每天酗酒在100~150毫升者,則發生酒精性肝病為不飲酒者的5~25倍。因酗酒可引起並加重肝內脂肪沉積,所以,亦可出現中毒現象或重度脂肪肝。長期酗酒易患肝硬化,因為酒精對人體的危害以肝髒最嚴重。攝入酒精由胃腸道吸收後,有90%以上在肝內代謝,並在肝中解毒。肝細胞的胞漿內酒精脫氧酶將酒精催化變成乙醛,酒精和乙醛都有直接刺激、損害肝細胞的毒性作用,促使肝細胞發生變性、壞死。臨床資料表明,脂肪肝發病率占平均人口的10%,飲酒者約為58%。酒精性脂肪肝發生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速度比其他類型脂肪肝相對較快。研究表明,慢性酗酒是脂肪肝的常見原因,酒精性脂肪肝發生與飲酒量和飲酒持續時間關係直接,而與飲酒的種類關係不大。一般而言,一天飲酒不超過80克不會發生脂肪肝,每天飲酒量超過80~160克時,酒精性脂肪肝發生率增加5~25倍,酒精性脂肪肝臨床上沒有特異性臨床症狀。脂肪肝等肝病患者應禁止飲酒,包括啤酒。
酒精性肝病是青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美國,每年死於酗酒者計10萬人。瑞典1980年統計,6年來中年人酒精中毒病死率和癌症及冠心病的病死率相仿,約19%死於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有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相當一部分患者常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變並存。導致酒精性肝損害的每日飲酒量因人而異,一般認為每日飲酒80~150克,連續5年以上即可導致肝損傷。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每日飲烈性酒80~120克或8瓶啤酒持續10年以上時,10%~35%的人有酒精性肝炎與肝硬化,90%的人可有脂肪肝,故酒精性脂肪肝是酒精性肝病中最常見、最早期、最良性的一種類型。在100例慢性酒精中毒者的肝活檢中,證實發生脂肪肝者為65例,即65%確診有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病變的程度與酒的種類關係不大,而與飲酒量、飲酒時間長短有關。如每日進食300克純酒精者,8日後就可出現脂肪浸潤、肝脂肪化。每日進食150克純酒精者,要21日才出現肝脂肪化。然而間斷飲酒一般不會引起肝脂肪化。
酒精性脂肪肝的組織病理學特征,主要表現為部分肝細胞脂肪浸潤或波及所有肝細胞,受累的肝細胞達20%~75%時,使肝重量增加至2~4倍。肝細胞內有甘油三酯,呈空泡狀,迫使細胞核偏邊呈“印戒狀”。充滿脂肪的肝細胞可破裂、融合而形成“脂囊”,但很少引起炎症反應。戒酒後,病變可逐漸消退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