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脂肪肝(3 / 3)

酒精性脂肪肝住院患者中,73%有肝腫大、黃疸,脾腫大較常見,1br3患者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及膽紅素增高。脂肪肝非肝硬化前期病變,於戒酒後脂肪肝會消失。肝活檢有肝小靜脈周圍纖維化,常表明以後可能發展為肝硬化。據報道,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在沒有很好治療的情況下,大約經過10~15年的時間也會轉為肝硬化。通過肝組織活檢來認識肝周圍小靜脈纖維化是有價值的。肝組織活檢技術便於在組織學上證實酒精性肝損害。由於患者對肝穿刺還有畏懼和疑慮,目前臨床上仍較少能確診更多的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性肝炎以及因酒精中毒引起肝硬化等。可以預示,隨著介入超聲診斷穿刺方法的應用以及B超、CT和磁共振成像等檢查手段的廣泛使用,脂肪肝的確診就變得更加容易,加之在全民中進行有效地預防脂肪肝的科普宣傳教育,酒精性脂肪肝及酒精性肝損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7.什麼是妊娠急性脂肪肝?

妊娠急性脂肪肝是發生於妊娠晚期的一種嚴重並發症。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母嬰死亡率高。因此認識本病的早期症狀和體征,對早期診斷、治療及母嬰預後至關重要。本病與年齡無關,常發生在妊娠28~40周,多見於35周左右的初產婦,孿生妊娠婦女發生本病占14%。尤以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雙胎和男胎較易發生。

妊娠期肝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妊娠和肝病是因果關係,即肝病由妊娠引起,如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導致的繼發性肝損害、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另一種情況是妊娠並發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等,此類肝病在非妊娠期亦可發生。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妊娠期激素代謝紊亂、營養不良、遺傳性疾病、凝血病理異常等因素有關。病死率在80%以上,近年病死率降至20%~30%。

妊娠急性脂肪肝初期可有持續性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喜食冷飲、煩渴、多尿、乏力、上腹痛、下肢浮腫、血壓升高等症狀。數天至1周後出現黃疸且進行性加深,常不伴瘙癢。易發生早產、死胎、死產。常在分娩後病情迅速惡化,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表現為皮膚淤斑、齒齦出血、消化道及陰道出血,繼而出現少尿、無尿、腎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症狀。

B超主要表現為肝髒衰減波,整個回聲顯示透聲性增強,似有一層薄霧,故有“亮肝”之稱。有時可見肝髒縮小。CT檢查示肝實質為均勻一致的密度減低。肝組織學檢查是唯一確診的方法,當高度懷疑為妊娠急性脂肪肝時,應及早在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發生前做穿刺活組織檢查。典型的病理變化為肝細胞彌漫性,微滴性脂肪變性,炎症、壞死不明顯。肝小葉結構清晰,基本正常。經特殊染色,細胞中脂肪小滴的陽性率更高。如患者康複,則上述的病理變化可完全消失,肝髒無傷痕遺留。直接死亡原因有產後出血、腎功能衰竭、腦水腫、腦疝和肝性腦病等。

處理時期的早晚與本病的預後密切相關,確診後迅速終止妊娠並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治療:①一般治療:臥床休息,給予低脂肪、低蛋白、糖,保證足夠熱量,糾正低血糖及電解質平衡紊亂。②給予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需避免使用對肝腎功能有損傷的抗生素。對已有感染者,應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擇合理的抗生素。③適時補充凝血因子:可給予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複合物、血小板懸液、新鮮血漿及全血等。④給予保肝及支持治療:可使用能量合劑、白蛋白和複方丹參等。⑤可疑DIC者:應在試管法凝血時間的監測下給予肝素治療,同時可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疏通微循環。⑥嚴格控製輸液量:避免出現腦水腫及心功能衰竭。對已出現腦水腫者應選擇甘露醇作為脫水劑。⑦對症治療:對腎功能衰竭利尿無效者可行透析療法、人工腎等治療。⑧產科處理:不論病情輕重早晚均應盡快終止妊娠,分娩方式可根據宮頸條件及有無宮縮決定。產後仍需支持療法及應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

8.什麼是藥物性脂肪肝?

許多藥物通過肝髒的代謝而發揮作用,同時也影響著肝髒的正常功能,用藥不當可引起各種類型的肝損害,脂肪肝就是其常見的肝損害之一。由藥物毒性作用或藥物中毒導致的脂肪肝,稱之為藥物性脂肪肝。一些藥物可影響肝內合成運輸脂肪的載脂蛋白,以致中性脂肪在肝內聚集形成脂肪肝。肝髒是人體內化工廠,具有代謝、合成、轉運和排泄等多種功能,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肝髒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場所,許多藥物在肝髒代謝後被清除。肝功能損害時,可直接影響藥物在肝髒中的代謝,使藥物排泄緩慢,作用延長,有時可發生藥物蓄積,對身體產生毒性。有些藥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對肝髒有毒性,會引起肝功能損害,產生藥物性脂肪肝等肝病。

藥物性脂肪肝常伴有明顯的肝細胞損害,如不及時診斷和正確處理,可發展為肝細胞功能衰竭。不同藥物引起的脂肪肝的機製有所不同,絕大多數是由於脂蛋白合成和排泄障礙,如四環素、乳清酸和乙硫氨酸等引起的脂肪肝即是這樣。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眠爾通、對氨基水楊酸等尚可促進脂肪動員,增加血液及肝髒的脂肪酸含量。四環素對肝毒性較大,是最常見引起急性脂肪肝的藥物,短期口服常規劑量,一般對肝髒幾乎沒有損害,大劑量靜脈給藥可發生脂肪肝,且較易合並肝細胞功能衰竭、高氮質血症和胰腺炎等,故現已禁忌使用。四環素性脂肪肝以往多見於孕婦,特別是因腎盂腎炎而應用四環素靜脈滴注者。用藥3~12日突然出現黃疸、惡心、嘔吐,嚴重者出現肝性腦病,病死率達75%。抗腫瘤藥物,如氨甲喋呤、嘌呤黴素、天門冬酰胺激酶可引起肝髒脂肪性變。氨甲喋呤僅引起轉氨酶或堿性磷酸酶升高,嘌呤黴素、天門冬酰胺激酶則可引起類似妊娠急性脂肪肝的表現,嚴重時則可危及生命。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長期治療係統性紅斑狼瘡、腎病綜合征等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可引起繼發性類庫欣綜合征的改變,並同時伴有肝脂肪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