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節食心理療法,是根據條件反射原理,糾正肥胖者由異常飲食習慣所致的過食行為,有助於培養減肥的習慣。
脂肪肝患者的一些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及嗜好與脂肪肝及其基礎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而行為療法已成為脂肪肝的綜合治療措施之一。行為療法是通過改變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行為療法是脂肪肝、特別是肥胖性脂肪肝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100多項臨床試驗報道證實行為療法的有效性,行為療法的具體措施日漸完善。
慢性脂肪肝患者多數有一些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及嗜好,但他們自己卻未意識到。過量攝食、吃零食、吃夜宵、進食過快以及過分追求高品位、高熱量和調味濃的食物,可引起體內脂肪過度蓄積。飲食方式不規律可擾亂代謝動態,為肥胖和脂肪肝的發病提供條件。進食速度過快可導致飽腹感消失,成為肥胖症發病的促進因素。長期大量飲酒可引起脂肪肝,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濫用各種中西藥物,結果導致藥源性疾病的發生,這在兒童、孕婦和老年人中尤其明顯。因此,在對這些肥胖、酒精和藥物等原因所致的脂肪肝患者進行綜合治療的同時,需輔以行為療法。
在某些病例報道中,行為療法多為一個醫師對一個患者,但亦有集體進行行為修正療法的報道。療程中不再加入新病例的固定小組有助於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以便患者間互相鼓勵從而能長期接受治療。接診醫師除應具備內分泌學和肝髒病學方麵的知識外,尚應具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以提高患者堅持就醫的順從性。對於肥胖患者而言,隻有將行為療法與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和藥物治療聯合使用,方能取得最佳治療效果。綜合多項臨床研究顯示,行為治療與適度飲食控製和運動療法相結合,可使原先平均體重91.9千克者在21周的治療中體重平均減少8.5千克,且隨訪1年後體重仍較治療前減少5.6千克。考慮到行為療法無任何不良反應,故其與合理的飲食製度以及營養教育和增加運動相結合,為大多數肥胖患者的一線治療措施,對於體重指數小於30的單純性肥胖症患者可能也是唯一的治療方法,如能長期堅持進行行為療法則減肥效果更好。
7.什麼是脂肪肝的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又成為行為矯正療法、學習治療、行為修正療法,是現代心理治療學的一種重要方法。行為療法是在行為主義理論條件反射原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處理患者和改變不良行為的一整套行為矯正治療方法。
脂肪肝的行為治療係通過改變脂肪肝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及嗜好,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行為治療現已成為慢性脂肪肝綜合治療措施之一,廣泛用於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相關的脂肪肝以及酒精性肝病的輔助治療。至今已有100多項臨床試驗報道證實行為療法的有效性,行為療法的具體措施也在日漸完善之中。
8.脂肪肝患者存在哪些不良行為?
人的心理與行為受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麵影響。不良行為的形成常常是多方麵、多因素、長時間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找到不良行為的原因是治療的基礎。
貪食、厭食、間食、快食、零食、暴飲暴食、周末大吃大喝、喜吃油炸食品和甜食、不吃早餐、晚餐太豐盛或過遲、睡前吃東西以及不感到餓就想吃、情緒不穩定就想吃等不規律的飲食方式可擾亂代謝動態,為肥胖和脂肪肝等的發病提供條件。長期大量飲酒可引起脂肪肝,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濫用各種中西藥物亦是一害,可導致藥物性肝病的發生,這在兒童、孕婦和老年人尤其明顯。因此,在對這些肥胖、酒精和藥物等原因所致的脂肪肝患者進行綜合治療的同時,需輔以行為修正療法。
9.如何糾正脂肪肝患者的不良行為?
脂肪肝患者通過仔細的行為分析後,找出不良飲食行為,應該加以糾正。
(1)空腹時去采購食品,容易受食欲支配而購買過多的食品(意味著多吃),因此要養成在飯後購物的習慣。
(2)購買食物要有計劃,依靠事先擬好的購物單在飯後進行,不要一時衝動購物。
(3)避免購買方便麵、元宵等速成食品,而應選擇烹調費力的食品。
(4)糖果、點心、水果等食品要存放在不易看到和不易拿到的地方。
(5)以低熱量的食品取代高熱量的食品,當吃的欲望十分強烈時,可用黃瓜、西紅柿以及減肥食品等來代替或通過串門、打電話、看減肥錄像或書籍等來取代飲食活動。
(6)進食速度要慢,每餐時間宜在20~30分鍾左右。
(7)勿用大碗盛菜飯,且每次盛的數量要減少。
(8)要專心吃飯,避免在緊張、焦慮等情緒激動時進食,吃飯時不要看電視、聽音樂等,以免在無意中進食過多。
(9)每頓用餐要定時。
(10)避免飽食,每餐宜七八成飽,不要因怕浪費食物而包幹每餐剩食。
10.肥胖性脂肪肝行為療法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通過飲食行為療法的修正可以促進肥胖性脂肪肝患者減肥,防止體重反跳,並改善肝內脂肪沉積、防止肝功能惡化以及肝纖維化的發生。
大腦對飲食活動存在兩大調節體係,一種為與人體能量收支相適應的對食欲進行自動調節的代謝性調節係統。另一種為人類的認知性調節,這是由於受到與大腦皮質化相伴隨的概念情報的巨大影響後發展而來的。飲食活動的本來目的是供給機體的能量物質,但在人體下丘腦食欲的代謝性調節中,在飲食動機及食物內容選擇中,外界信號占相當比例。人通過眼、耳感受到的飲食環境的信號,通過大腦皮質內的聯合區,決定進食動機的形成,這就是所謂的“認知調節係統”。如果此係統肥大增生,位於下丘腦起主要作用的代謝性調節係統則退化,從而導致無視機體能量平衡而驅動飲食活動,結果出現狼吞虎咽、零食、夜食等飲食活動異常。因此,肥胖相關性疾病減肥的行為療法應從“概念”上的飲食方式修正到重視“感覺”上的飲食活動的修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