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新學年開始了。女兒上小學,這學期升三年級。放暑假前,聽說她班上許多家長爭相替自己的孩子報名,上各種名目的特長班,有的同時報了四種不同的班,而目的竟是為四年後的“小升初”做準備。“小升初”,就是小學升初中,原是義務教育範圍內順理成章的事情,怎麼會讓人如此惶恐不安,以至於要在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做準備?我感到不可思議,就上網搜索,鍵入“小升初”,找到“小升初網”,才發現其中大有名堂。
按照規定,小升初的原則是“免試就近入學”。但是,原則隻是原則,改變不了一個強硬的事實,就是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平衡,那些擁有雄厚資源的重點學校、名牌學校便成了人心所向。既然允許擇校,家長們就趨之若鶩,即使要收取昂貴的擇校費,名額仍供不應求。在這種情況下,這類學校就用招收特長生的辦法來緩解矛盾。這個辦法的妙處是,還可以借勢自辦或與社會培訓機構合辦相應的特長班,成為創收的新門路。近些年來,特長生招生的數量和規模逐年增長。對於家長們來說,若想讓孩子上好學校,獲取各種特長證書是最重要的途徑,於是大家一窩蜂地擠在這條道上。據報道,北京市今年的小學畢業生中,家長選擇擇校的幾近半數。特長生測試的那幾天,相關學校門口“送子趕考”的場景十分壯觀。事實上,家長們心裏很無奈,多數是抱著僥幸的心理,帶著孩子趕場似地一天跑好幾所學校,希冀能被其中的一所相中。由於特長證書是考核的主要憑據,證書的級別和數量就成了錄取的關鍵。有記者看到,在某校報名處,一個家長手裏拿著孩子的四十多份證書,引得其他家長羨慕不已,後悔給孩子拿證書拿得太少。可以想象,現場的這種攀比本身是最有力的廣告,會促使各種特長班的生意越來越興旺。
除了小升初的特長生招生,中考和高考也有各種名堂的加分政策,其中包括給在文藝、體育、科技等方麵獲獎的特長生加分。前不久,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媒體揭露,在執行加分政策的過程中出現了錢權交易、作弊造假等問題,這些媒體因此發出“不能讓加分成為腐敗通道”的呼籲。據上海《新聞晨報》報道,在這個暑期裏,上海甚至興起了一種專門傳授“加分秘籍”的培訓班,學費高達三萬元,仍吸引了不少家長。
當我麵對這些荒謬的現象時,最令我悲哀的是由之反映出的中國家長的普遍恐慌心理。從上小學開始,多數家長就在為孩子將來的逐級考學而恐慌了,直到孩子考上大學,恐慌才告一段落。這種情況在中國可謂史無前例,在當今世界上大約也絕無僅有。正是在這種恐慌心理的支配下,家長們不斷做出非理性的選擇,眼下千軍萬馬湧向所謂特長生這座獨木橋的荒唐情景隻是其中一例。音樂、繪畫、體育這些才能,從一個方麵來看,是特殊的天賦,隻有少數人適合於以之為專業,從另一個方麵來看,又是全麵發展的人的基本素質,每一個人都可以以之為自己的愛好。把所謂特長的考核納入應試教育體製,其結果一方麵是使藝術教育、體育的性質發生了扭曲,把它們由人的天性自由發展的形式蛻變成了應試的工具,另一方麵則在原已過於沉重的功課之外又給孩子們增添了新的負擔。
家長們之所以普遍產生恐慌心理,根源是今天的教育體製。其中主要的因素是:第一,學校類型單一化,就業與高學曆掛鉤,上大學幾乎成為正常就業的唯一途徑;第二,能否上大學和上怎樣的大學又取決於高考,高考的威力自上而下籠罩各級教育,高考錄取率成為中等教育的唯一目標和評價標準,應試教育得以全麵貫徹;第三,重點學校憑借優勢資源成為“高考能校”,又以此為資本進行權力尋租,巧立各種名目斂財。這些環節彼此聯結,形成了一種逼迫學生和家長進行惡性競爭的態勢,於是恐慌彌漫開來。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一些教育機構在利用現行體製有意地製造恐慌,藉以牟利。事實上,圍繞著各級升學考試,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包括針對中小學生的各種補習班、特長班,針對各級考試直至考研究生的輔導班,泛濫成災的教輔和考輔書籍及材料。這個產業至少很大一部分是不折不扣的垃圾產業,且不說大量以賺錢為唯一目的的粗製濫造和弄虛作假,即使是所謂“名師”講授的輔導班和編寫的輔導材料,高明之處也無非是押題猜題有一套,與真正的智力教育風馬牛不相及。這樣一個產業得以興旺,恰恰證明了現行考試製度的可悲。這是一個寄生在現行考試製度上麵的產業,我仿佛看到,在通向高考的窄路上,從小學到中學,關卡林立,商販密布,強迫或誘騙行人留下買路錢,受害的當然是廣大學生及其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