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批評空間(2)(2 / 2)

為什麼未被聽取?因為仍是長官意誌決定著城市麵貌,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最近的談話中稱之為長官意誌造成的“權力審美”。地方最高長官擁有製定和修改規劃的絕對權力,規劃師、建築師處於必須服從的地位。為了顯示政績,長官們熱中於搞“形象工程”,大拆大建,舊貌換新顏。在許多地方,“換一屆政府換一張規劃”已成慣例。問題在於,“形象工程”確實被視為政績,往往使主事者得到晉升。因此,要解決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種種弊端,仍繞不開體製的變革。

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必須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將給子孫留下什麼?我們是否消滅了該留下的東西,又製造了不該留下的東西?我們把祖宗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寶貴遺產糟蹋掉了,把大自然贈與的肥沃田野鯨吞掉了,蓋上了大批今後不得不拆的建築,它們豈不將成為子孫的莫大難題,一份幾乎無法償還的賬單?建設的錯誤是難以彌補的,但願我們不要成為挨好幾代子孫罵的一代人。

2005年12月

建築的人文品質和開發商的責任

建築有兩個方麵,第一是在空間中營造的人居環境,第二是在時間中持存的文化產品。與此相應,我們不能忘記人的兩個本質特性:第一人永遠是自然之子,不可脫離自然的生態環境;第二人永遠是曆史之子,不可割斷曆史的文化傳統。因此,衡量建築的人文品質有兩個尺度;一是空間尺度,看它作為人居環境的品質,是否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二是時間尺度,看它作為文化產品的品質,能否在曆史的傳承中經受住考驗。

用這兩個尺度衡量,現狀不容樂觀。眾所周知,城市化正以人類曆史上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在中國大地上進展,房地產開發熱火朝天,在此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最嚴重者恰恰有二,一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二是傳統建築的破壞。同時,卻湧現了大量生態和文化品質皆低劣的住宅建築。

誰掌握著城市建築品質的決定權?第一是進行決策和規劃的政府部門,第二是從事投資和操作的開發商,第三是承擔設計的建築師。因此,要保證建築的人文品質,這三者都負有責任,都必須具有人文的素質和眼光。其中,政府無疑是最關鍵的一環,政府的決策和規劃決定了城市建設的基本麵貌。道理很簡單,如果政府下令砍伐樹林和古木,拆毀老街和傳統民居,建設千篇一律的大廣場、大馬路、大CBD、大豪華樓,那麼,無論開發商和建築師把單個樓盤做得多麼精美,都改變不了城市整體麵貌的醜陋。在整體上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維護城市的曆史風貌,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另一方麵,建築師的作用也不應低估,如果建築師普遍缺乏文化底蘊,隻知道抄襲西方的建築符號,模仿中國古代的建築樣式,弄出許多不倫不類的建築,城市的整體麵貌必定是醜上加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