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自序·訪談·雜記(2)(3 / 3)

好了,這部稿子就這樣交給出版社了,就這樣走到讀者中間去了。我說什麼都已經沒有用,那麼就讓我聽你們說吧。

2006年7月

誠實地麵對自己的內心世界

——關於《守望的距離》答卓越網站客戶問

問:你曾在初版序中寫到你很喜歡“守望者”這個名稱。那麼,成為“守望者”是不是你人生的一個目標?你覺得你離它還有多遠?

答:“守望者”與其說是我的一個目標,不如說是我給自己的一個定位。在社會各種角色中,我覺得這個定位比較適合於哲學家,也比較適合於我的性情。對於我來說,保持這個“守望的距離”幾乎已成本能,失去了這個距離,我會感到很不舒服。

問:對大多數人而言,死亡是一個很遙遠又很敏感的詞語,不會輕易地提起。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你能夠用一種泰然平和的心態去走近和理解這個話題?

答:哪裏泰然平和啊,你不知道這個話題曾使我多麼痛苦。隻是因為回避不了,隻好麵對,麵對得多了,就有了泰然平和的假象。

問:初見《守望的距離》一書,我驚奇地發現,你作為一個哲學家理解的存在和死亡,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你如何會有這樣的睿智想法?

答:這是逼出來的,我從小就被死亡問題困擾,如同患了一種病。最後我發現,隻有兩種藥能治這種病,一是智慧,二是信仰。目前我還隻找到了智慧這種藥。

問:你在書中作為一個普通人平和地追求生活的本質,你認為“生活的本質”是什麼?

答:好大的問題,幾句話哪裏說得清。簡單地說,我會說“生活的本質”是虛無(很悲觀吧),因而也就是要對抗虛無,用自己一生的追求證明生命比虛無更強大(也很積極吧)。

問:拜讀《守望的距離》,生活的本質在我的腦海中漸漸清晰,而我又對這種清晰感到了迷茫。請問你認為對生活應報以怎樣的態度?是明白還是糊塗?

答:其實我也常常感到迷茫。我想,在每一個人身上,明白和糊塗都是交替的。太明白也不好,會像哈姆雷特那樣失掉生活的動力。人沉湎在生活中的時候往往是糊塗的,有時能跳出來明白一下,這就夠了。

問:在這本書中,是否有你對生活的守望與等待,它與你的距離遠嗎?

答:對生活應該既能投入,又能跳出。我願意品嚐生活的一切滋味,但我不願意在生活中隨波逐流。

問:好的文字作品離不開生活,我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想知道是什麼讓你穿梭在生活本質裏從容地寫下了《守望的距離》呢?我們都在生活著,有時人生在世很簡單有時卻很煩瑣,我很想知道你是如何在作品中權衡的呢?

答:說一句大話,使我穿梭在生活本質裏而仍然從容的是靈魂。的確說大了,因為我遠非如此從容。但我真的覺得靈魂很重要,所謂靈魂,就是內心深處始終忠實於自己的那個核心。不管生活怎樣瑣碎,靈魂自己會權衡,選擇它認為重要的而淘汰它認為不重要的。

問:這本書中的《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我看了很多遍,你說“此生此世,當不當思想家或散文家,寫不寫出漂亮文章,真的不重要”,這是真心話嗎?

答:絕對是真心話。我覺得,人生在世第一重要的是生活得真實而充實。說那些東西不重要,是和這第一重要的東西相比較而言。我也有虛榮心,但我注意不讓它成為支配我的主要動機。

問:你是否將你生活的影子折射於這本書中了?

答:當然,我要努力使我的寫作與我的生活相一致。這和崇高什麼的無關,關鍵在於,有了這種一致,寫作才會成為使我真正感到愉快的事情。

問:漆黑的夜閃爍星光,猶如書中的“守望者”尋找到那永恒的價值。請問永恒的價值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咫尺之近,但心靈的距離是那麼遙遠。你卻以“守望者”的身份拉近了心靈的聯係,那麼你的靈感是哪裏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