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思想錯誤’不是指策略錯誤嗎?難道還是指哲學錯誤?”
“是的,中山先生認為,中國近代之所以積弱衰敗,革命事業不能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人們都信奉一種哲學思想。”
“這是什麼哲學思想?我們知道嗎?”
“此思想之錯誤為何?即‘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說也。此說始於傅說對武丁之言,由是數千年來深中於中國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設計劃,一一皆為此說所打消也。嗚呼!此說者予生平之最大敵也,其威力當萬倍於滿清。”姚老師用《建國方略》序言的原文進行回答。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是說懂得道理並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語文課代表配合翻譯。
“這不是很有道理嗎?為什麼中山先生認為‘此說者予生平之最大敵也,其威力當萬倍於滿清’呢?”劉晨也疑惑了。
“中山先生經過反思,認為,中國人所遵奉的這種傳統思想不但不能激勵人們的進取精神,反而助長了一種畏難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則天下事無可為者矣。’因此,在他的《建國方略》中,他認為,必須先糾正人們的思想,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革命和建設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那中山先生針對這種傳統舊說,提出了什麼樣的有針對性的哲學思想呢?”同學們都很想知道。
“為了破除這種舊的傳統觀念,鼓舞人們‘無所畏而樂於行’的勇氣,中山先生提出了相反的命題:‘行之非艱,而知之惟艱’,即‘知難行易’。”
“知難行易?”劉晨咀嚼著這個概念,“我記得我們有好幾次討論過中國古代的‘知行觀’的。朱熹提出的是‘先知後行’,王陽明提出的是‘知行合一’,王夫之提出的是‘行先知後’,為什麼中山先生要提出‘知難行易’的觀點呢?”
“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的第一部分,以飲食、用錢、作文、建屋、造船、築城、開河、電學、化學、進化等十事作為論證,說明人們在求得某一種科學知識以前,早就在那裏實際地行動了。他還以美國革命和日本維新為例,進一步指出:若果有了‘真知’的指導,‘則行之決無所難’。據此,他認為,隻要我們能毅然打破‘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迷信,努力以赴,奪取革命勝利‘誠有如反掌之易也’。”
“中山先生不僅從現實的事情來論證,還從人類曆史的發展進程進行論證。”姚老師也參與研討,“孫中山認為,人類文明的過程就是知和行不斷發展的過程,具體經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由愚昧進文明’是‘不知而行時期’;第二時期——‘由文明再進文明’,是‘行而後知’時期;第三時期——‘由科學發明而後’,是‘知而後行時期’。
“這種‘思想錯誤’不是指策略錯誤嗎?難道還是指哲學錯誤?”
“是的,中山先生認為,中國近代之所以積弱衰敗,革命事業不能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人們都信奉一種哲學思想。”
“這是什麼哲學思想?我們知道嗎?”
“此思想之錯誤為何?即‘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說也。此說始於傅說對武丁之言,由是數千年來深中於中國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設計劃,一一皆為此說所打消也。嗚呼!此說者予生平之最大敵也,其威力當萬倍於滿清。”姚老師用《建國方略》序言的原文進行回答。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是說懂得道理並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語文課代表配合翻譯。
“這不是很有道理嗎?為什麼中山先生認為‘此說者予生平之最大敵也,其威力當萬倍於滿清’呢?”劉晨也疑惑了。
“中山先生經過反思,認為,中國人所遵奉的這種傳統思想不但不能激勵人們的進取精神,反而助長了一種畏難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則天下事無可為者矣。’因此,在他的《建國方略》中,他認為,必須先糾正人們的思想,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革命和建設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那中山先生針對這種傳統舊說,提出了什麼樣的有針對性的哲學思想呢?”同學們都很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