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回歸你的身體感覺(3)(2 / 3)

我問小鄭:“老鼠爬到胸口不見後,就是這種感覺嗎?”

小鄭點點頭,說:“是,百分之百就是這種感覺。”

“很好!”我說。我請那個女學員下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回到自己的角色裏。

接下來,我再一次請小鄭回憶工友墜樓而死的細節。

雖然小鄭已經回憶了三遍,但有些關鍵的細節他忽略了,而我也沒有逼問他,這一次,我想適當地逼問他。當回憶到那個工友墜樓的細節時,我對他說:“認真看著這個工友的臉。”他這樣做了一會兒後,我繼續問:“他是誰?”

這時,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他是誰了,他是我現在的上司!”

聽他這麼說,我又暈了,而這一次暈得尤其厲害。難道那個男子沒摔死,而且現在又做了小鄭的上司?

我問他:“真的是你現在的上司嗎?你是說,他沒有摔死?”

他愣了一會兒後說:“不,不,我現在的上司不是那個工友,那個工友肯定是死了,我隻是現在想起了上司的臉,你讓我看著那個墜落的工友的臉時,我看到的是現在上司的臉。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為什麼會看到他的臉?”

我解釋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聯想,我讓他繼續看著這張臉,問他這又讓他第一時間想到什麼。

他說,他想到了這個上司最近一次調動,總公司升了這個上司的職,他當時預言說,這個上司的能力與那個職位不匹配,他肯定還會掉下來的。果然,幾個月後,他掉了下來,又回到了以前的位置上,還是繼續做小鄭的頂頭上司。

我提醒小鄭說,我注意到,他談到上司時,用了“掉下來”這個詞。

小鄭一開始有點不明白,反問說,用了“掉下來”這個詞又怎麼樣?但他接著又一次恍然大悟,說:“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這一次小鄭真正而徹底地明白了,他那一刹那發現,工友“掉下來”摔死的事之所以對他有那麼大影響,他之所以那麼怕坐過山車時“掉下來”的感覺,和之所以對上司“掉下來”這麼敏感,都是因為,他懼怕自己果真成了媽媽所指責的“不爭氣”的男孩。尤其是工友摔死的事情,就好像是在告訴他,“不爭氣”而“掉下來”就會死掉,所以對他刺激極大。

小鄭的故事很經典,它充分說明了我們為什麼會懼怕一些事情。其實,我們懼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帶給我們的感覺。並且,我們之所以懼怕一件事情給自己帶來的感覺,經常是因為,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喚起了我們以前的某種感覺。

你可以站在任何位置上

不過,如果真想訓練自己,希望自己能從某種狀態中解脫出來,而抵達一種新的境界,那也可以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強行令自己處在新的境界中,感受其中的感受。

譬如小鄭,前麵的那番對話,相信會對他有很大的幫助。明白他之所以懼怕“掉下來”的感受,是因為媽媽總質問他“你為什麼這麼不爭氣”,他會獲得解脫。但是,等再次處在高位而有“掉下來”的危險時,他仍然會有一定程度的恐懼。這時,他假若想化解這種恐懼,可以迫使自己處在高位,而細細地體會所有的感受。

後來課上,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練習,其中一個環節,是要一個人站在椅子上,和坐在椅子上的夥伴對話,接著,兩個人再調換位置,站著的坐下來,而坐著的站起來,繼續對話。

這個練習結束後,我問小鄭感覺如何。他說,當他坐著,而他的夥伴--一位女學員站在椅子上時,他覺得很自在,而當夥伴坐著,他站在椅子上時,他感覺到很暈,很想坐下去。

這是慣性的力量,小鄭習慣了媽媽高高在上而他處於低位的感覺,所謂的自在就是“又回到了習慣中”,而他既不習慣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覺,又擔心“掉下來”的感受,所以那時會感覺到很暈。

但我問他,想改變嗎,想體會高高在上的感覺嗎?他說,想。

很好,我說,並請他重新站在椅子上,看著我們所有人,願意說話的話,也可以和我們說說話。

於是,他重新站上椅子,而其他三十多人,要麼坐著,要麼站在地上。

一開始,他仍然說暈,但細細地體會了一下站在高位上的感受後,他笑了起來,說這種感覺很好,他現在很喜歡這種感覺。

我對他說,任何時候他想體會這種感覺,都可以做這個練習。並且,他在生活中一定有處在高位的時候,那時,他可以迫使自己處在高位,細細體會那種感受,他會發現,他其實可以處在這種位置上。

其實,我們若願意這樣做,勢必會發現,我們真的可以處在任何位置上。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內心沒有矛盾

讀頗受歡迎的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時,最吸引我的人物是王陽明。他被譽為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而且在每一個領域都達到了頂峰。讀他的故事,你會發現,這個人心中好像沒有什麼牽絆他的力量。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他37歲頓悟“天理即人欲”後便立即達到了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孔子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時已70歲,我想王陽明應該並不喜歡孔子這個說法,因為這個說法還是先設置了一個似乎淩駕於一切之上的規矩。對於王陽明而言,沒有什麼規矩,但他做的一切,一樣是對社會有益而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