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回歸你的身體感覺(3)(3 / 3)

王陽明這種境界,可以說是心的自由,即對他而言,沒有什麼東西羈絆著他的心,在任何情景中,他都能在第一時間找到最佳應對之道,並立即實施。因為這種特質,他一生征戰無數,從未有敗績,他在政治上也遭遇種種風險,但與他作對的政敵,不管地位高出他多少都敗下陣來。同時,更難得的是,王陽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善行。

對此,《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說:“王先生雖然是哲學家,但某些方麵卻很像湘西的土匪,放下槍就是良民,拿起槍就是悍匪……”

王陽明哲學的一個核心內容是“知行合一”,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原因是他內心中沒有矛盾,而我們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到“知行合一”,是因為我們內心中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因為這些矛盾,我們在行動時就有了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動力,所以行動力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也就做不到知行合一了。

譬如,對於小鄭而言,他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希望有成就,但他不敢全然追逐成就,因為他很擔心抵達高位後“掉下來”的感覺。對他而言,“掉下來”就意味著死掉--其實是再也得不到媽媽的愛,所以他會盡一切努力防止這種感覺的發生。

但是,小鄭之所以恐懼“掉下來”,是媽媽給他種下的一個看法,這個看法因為媽媽一再強調,而讓小鄭以為這就是真理,不用檢驗,一定會發生的。所以,他隻要一站在高位,就會恐懼,就會非常害怕。

然而,如果小鄭自己用心去探索,他就會發現,這些恐懼並不成立。如果細細體會站在高位的感覺,他還會發現,這也可以是一種很美妙的體驗。

無數人因為有小鄭這種心理,所以不敢真正追求成功。相反,也有無數人因為有和小鄭完全相反的心理,會刻意追求成功,而根本不敢處於低位。這樣的人和小鄭有著看似相反其實類似的心理--處於低位就會被人瞧不起,就會被拋棄,而被拋棄就意味著死掉。

若想消除這種潛在的心理,可以參考上文所提到的辦法,既可以去探究這種心理形成的曆程,也可以試著迫使自己處在低位,而去感受其中的感受,那麼最終也會發現,自己其實也可以很自由自在地處在低位。

假若我們最終能發現,其實自己可以處在任何位置,那麼我們就破掉自己心中的種種障礙,而獲得充分的自由,那時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5.哺育你的內在保護空間

當你深深地紮根於你的體內時,成為你思維的觀察者,你會很容易進入當下。不管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任何事情都不會動搖你。

--摘自埃克哈特·托利的著作《當下的力量》

汶川地震後,我去過地震災區做心理救援,從災區回來幾天後,接到一個成都朋友W的電話。

她參與創辦了一個心理誌願者團隊,剛接到一個緊急任務,要去地震災區的一個縣為上千名公務員做心理輔導。然而,她的團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這令她很焦慮,她打電話來是希望我能幫她出一些主意。

盡管成都與廣州隔了數千裏的距離,但我的身體仍然能感受到她的焦慮,我的上呼吸道周圍感覺到緊得難受。對她說了我這種感受後,我問她,你的身體有什麼感覺?

她回答說,她得了感冒,呼吸道感染了,有炎症。對此,W有自己的理解,她說:“或許我太累了,但這種時候,我的意識拒絕休息,我好像在期待得病,最好還病得重一點,那樣就可以沒有愧疚地休息了。”

感冒和呼吸道感染,顯然就是在滿足她內心深處的這種渴望了。不過,我們知道,最好不要讓“病得重一點”這種事情發生。

於是,我對她說:“我感覺,你現在的注意力在外麵,現在主要在我身上。那麼,試著把這個注意力收回去,放到你身體的不舒服的部位,隻是去覺察這些部位的感受,不做任何分析和思考。”

W安靜下來,開始覺察自己,約兩分鍾後,她在電話裏說,她的身體剛才出了很多汗,她現在感覺舒服多了。

當遇到挑戰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焦慮或難受,那時我們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外麵,試圖抓住一些什麼東西,希望這些外在的資源能幫助自己去麵對暫時似乎超出了自己應對能力的挑戰。然而,我們越這樣做,就越容易感覺到失控。

這首先是因為,外麵的資源,尤其是別人,是很難被我們掌控的,無論我們多麼信任那個人,這種不確定感都會令自己更焦慮。

不過,更主要的原因是,當我們努力向外麵尋找答案時,我們通常切斷了與自己內在的聯係,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重心,令自己的心像浮萍一樣處於飄忽狀態,這時無論怎麼做都是消除不了焦慮的。

可以說,這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先去和自己的內在取得鏈接,找到自己的重心,然後帶著這種鏈接去考慮問題。這時,或許你還會做出和以前同樣的選擇,但因為有了和自己內在的鏈接,無論做什麼選擇都是踏實的。

通常來說,和自己的內在取得聯係的最容易的一步,是首先和身體取得鏈接,而方法就是去覺察自己身體的反應。

覺知創造了一個自我保護空間

覺察自己的身體是非常簡單的,但也是非常神奇的方法。現在,在做谘詢以及和一些朋友聊天時,我習慣性地使用這個辦法,經常會發生一些神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