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十幾個簡單願望的實現,讓她發現,原來別人的看法並沒有那麼重要,“我行我素”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譬如,以前她把和領導頂嘴當成災難,刻意壓下了自己心中的很多怨氣,但和頂頭上司吵了一架後,她發現天沒有塌下來,反而為自己贏得了不少好處。對她來講,這完全是一種全新的生命體驗,這個體驗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她在工作領域的外在評價係統。
其他十幾個願望,也有類似的功效。它們都是發自她內心的,因為這十幾個願望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麵麵,累積到一起,就顛覆了她整個的外在評價係統,並幫助她構建了一套全新的內在評價係統。
簡單地說,Anne的工作與生活不再以其他人為核心,而是以自己為核心。舒老師說,這種內在評價係統不是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而是最健康的人的心智模式。
我們為什麼不敢做自己?
既然內在評價係統最健康,但為什麼大多數人卻形成了外在評價係統呢?舒俊琳引用他最推崇的羅傑斯的觀點說,這是因為在成長中,人們得到的積極關注是有條件積極關注,而很少得到無條件積極關注。
有條件積極關注的邏輯是:你必須做到A,我才能給你B。B可以是物質獎勵,也可以是精神獎勵。在有條件積極關注的影響下,一個人會形成這樣的經驗:隻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則就會被拒絕被傷害。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學習、修正自己“應該如何部分地表露”的過程,最終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評價係統。
然而,“表露”經常違背內心,你認為自己“應該這樣做”,但你的體驗和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一個人會逐漸忽略乃至壓抑自己內心的體驗與感覺,隻去關注別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自己怎樣才能得到別人更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
Anne的情形正是如此,她極端地壓抑了自己內心的體驗與感覺,不去吃海鮮,不去北京看紅葉,每天晚上10點半之前一定回家。這是典型的外在評價係統,她這樣做,含義就是“我要做一個好妻子”,就是為了得到丈夫的認可。為了做好“好妻子”這個角色,她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需要。
體驗的扭曲是問題之源
舒俊琳說,他沒有和Anne深談過去,但一般情況下,這種極端的外在評價係統都是在童年形成的。最可能是父親給她的一直是有條件積極關注,如“你必須做一個聽話的乖女孩,我才愛你”“你必須做一個傳統女孩,我才愛你”“你要以家為核心,否則就不是好女孩,我就不愛你”“家就是男人說了算,所以一定要聽爸爸的話,否則我就不愛你”……
結果,這種有條件積極關注塑造了Anne極端的戀家模式,她對丈夫言聽計從,她完全以丈夫為核心,徹底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與感受……因為在她的潛意識中,隻有這樣,才能得到他的愛。但盧冽並不是她爸爸,他或許對Anne是有條件的愛,但他可能並不喜歡Anne這種完全忘我的自我犧牲,所以選擇了一個各方麵都不如Anne的女孩。
舒俊琳說,他讚同羅傑斯的看法:絕大多數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忽視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內心體驗所造成的。內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當我們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時,我們就喪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弱,最後變得對外界的變化過於敏感。而他對Anne所做的,就是要讓Anne丟下外在評價係統,重新去聽從自己內心的呼聲。
舒俊琳說,其實,我們都聽到過“聽從內心的呼聲”“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的說法,然而,如果我們不去建立一些“我行我素”的新體驗,那麼無論我們多麼讚同這些觀念,都無法建立起新的內在評價係統來。隻有活生生的體驗才能改變一個人的潛意識,而再完美的理論說教,如果沒有活生生的體驗做支持,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
所以,他要Anne找出十幾個最容易實現的願望,在實現這些願望時,Anne會體驗到,“聽從自己內心的呼聲”是一件多麼愜意、多麼美好的事情,並自動建立起她的內在評價係統,開始“成為自己”。
三點努力幫助你“成為自己”
“成為自己”意味著更健康,但“成為自己”之路不會一帆風順。它意味著自由,但也意味著完全的自我負責--“我選擇,我負全責”。在這條路上,一個人的內在評價係統經常會發生動搖,要堅定地走在這條路上,需要克服一些最常見的障礙。
一、遠離人格麵具
因為在有條件積極關注中長大,我們隻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一麵,並由此形成很多人格麵具。走在“成為自己”的路上,一個人會逐漸遠離這些不真實的自我,盡管會有不少躊躇和顧慮。
Anne的“完美妻子”就是一個人格麵具。而有一個到羅傑斯那求助的美國男孩的人格麵具是“性欲旺盛”。他對羅傑斯說:“我知道我沒有性欲,我擔心那些人會發現這一點,因此我才做出了那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