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回歸你的身體感覺(6)(2 / 3)

可以說,他白天的正襟危坐,是意識層麵顯示對催眠無比接受,而晚上的這個夢,是他潛意識層麵對催眠還有懷疑。假若白天他意識不到自己這種懷疑,或排斥這種懷疑,他就是暫時遠離了自己的內心。

的確,這種懷疑會暫時令自己不能進入很深的催眠。然而,假若他想進入更深的催眠,他必須看到並尊重這份懷疑,這樣他才可能進入更深。相反,假若他看不到或排斥這份懷疑,那他進入的催眠狀態就可能隻是一種表演。

在做治療時,我很喜歡使用解夢的技術。一次,和一個來訪者談到快結束的時候,她講述了一個很重要的夢。這時已不適合進行解夢,所以我們約定下一次會麵時再談夢。

下一次,她如約而來,我請她坐得舒服一點,閉上眼睛,再談一遍上次談的那個夢,而且談的時候仿佛自己重新進入了夢境。同時,我也加一句,就算進入不是很深也沒問題,她隻需要專注地講述夢的細節就可以了。

我說完後,她閉上眼睛,端坐在沙發上並放鬆身體,但遲遲沒開口。我問發生了什麼,她說她暫時不想解夢。

在谘詢中,也有一個壓力,很多來訪者想和心理醫生建立好的關係,而傾向於按照心理醫生的指示去行動,而且越積極越好,因為在谘詢中,積極袒露似乎是正確的,消極和不袒露似乎是錯誤的。然而,合格的心理醫生會知道,真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來訪者不想袒露自己,那麼這份不袒露自己的動力的真實存在必須得到尊重。

所以,我問她,是什麼樣的動力讓她暫時不想進行解夢。她靜靜體會了一會兒後說,她很擔心,如果解夢進行得很好,她真的改變了,她和家人的關係就會發生劇烈變動,她擔心會失去家人的關愛。

她擔心失去家人的關愛,這是她當下的境界,她當下的真實內在,是在那一刻最需要被尊重的。所以,我和她探討了這種擔心,她從各個角度更深地認識了自己這份擔心,發現它並非真如她想象的那麼肯定。

再下一次,她到來後,又想進行解夢了,而這次解夢的效果非常好。

合格的治療師都懂得這一點,更不用說像吉利根這樣的治療大師。在他的課上,我感受至深的一點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他都能如實地看待而且持有絕對的平等心給予尊重。

在香港的課上,一位男學員接受了吉利根的催眠。當時,我感覺到,他們兩人建立了很深的鏈接,有一種很強的場在教室裏湧動。但是,催眠結束後,這位男學員坦然說,他沒進入很深的催眠,事實上,他一點畫麵或特殊的感覺都沒有產生,可能他要到“晚上睡覺”時通過做夢才能找到一點畫麵。

吉利根老師如實地接受了他這一說法,而且預祝他說,“你會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

課下,我和那個學員交流,他說,他的理性一直太強了,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一次他沒感受到什麼特殊的。不過,他發現,吉利根老師的覺察力非常厲害,在進行催眠時,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針對他內心的感覺而說的,而他也的確因此和老師有了一種很強的鏈接感,但不管怎麼說,很深的催眠的確沒有發生,所以他坦然接受就好了。

他那份全然的坦然令我欽佩,我也想對他說,“你一定會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因為能如此坦然地承認沒有被催眠大師催眠,同時又沒有一絲挑戰大師的意味兒,真是了不起。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一定是不尋常的人物。後來了解到,他的確是一個很不尋常的人物。

就從你的真實存在出發

在兩個星期的課上,吉利根老師所教授的一個重點內容是讓我們形成互補或矛盾的意識。也即我經常在文中所寫的,當你看到了A,也意味著你看到了-A。

譬如,你有了一個目標X,你想達到,但Y卻發生了,X和Y是相互矛盾的,你該怎麼辦?

對此,吉利根老師有一係列練習可幫助我們同時容納乃至融合X與Y。我想,這是對平等心的最佳學習方式之一。

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吉利根老師教我們認識到,催眠中遇到的任何事情都要給予尊重,而且你一旦尊重了催眠的意外,那麼你會發現,這意外將是巨大的資源。

他說,這是他的老師米爾頓·艾瑞克森畢生的哲學。他講了很多艾瑞克森的治療故事,這些故事中,艾瑞克森都是在教他的來訪者接受自己的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