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回歸你的身體感覺(7)(1 / 3)

這類笑話,通常被視為在嘲諷極權領袖。但是,必須看到的一點是,極權的真正基礎是,一個團體中,大家處理爭議時太喜歡上綱上線,太喜歡極端的黨同伐異。於是,隨便一個衝突,都可能要上升到團體的核心邏輯或團體的生死存亡上。結果就是,團體領袖獲得極大權力,而且可以隨心所欲地消滅他人,沒有任何依據,他的心就是依據。

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團體非常重要,但一個成熟而健康的團體的基石是,每一個人,或至少其中很多人,要做到實事求是地看待爭議。更基本的基石是,看到並尊重自己的真實存在。

8.穿越心靈的保護層

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紮真的是白費力氣。

--摘自張德芬經典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

“當你感覺到傷痛時,你怎樣保護自己?”

我在廣東清遠上一個心靈成長課程時,瓦蘇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共有30多名學員,大家挨個回答這個問題。隨著次序逐漸接近我,我有些慌,因為我好像找不到我的保護方式。

在思考時,我想起大學時的事情。心理學有一個量表,叫“應對方式量表”。所謂應對方式,即當你遇到痛苦時,使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痛苦。該量表包括16種應對方式,譬如合理化、換一個環境、和比自己更糟糕的人比較等等,而我基本上隻使用其中一種--“拚命想,直到想明白為止”。

那時,我對此有些自得,覺得自己很勇敢且坦然,不自欺欺人,因為其他15種應對方式都有自欺欺人的味道。

不過,現在我知道,我沒那麼勇敢,也沒那麼坦然,否則,我現在不會是這個樣子,假若我一點自欺欺人的保護方式都沒有,那我會比目前的自己好上無數倍。

這時,一個同學的回答啟發了我。他是我的一個朋友,是極好的人。他反思說,他的“好”就是自己的保護方式,因為他是那麼“好”,所以有問題發生時,他會自動認為,那是別人有問題,而且別人在和他相處時,的確容易變成“壞人”。

不知道是他的什麼觸動了我,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了我的保護方式,那真是一個絕招,一個由“三板斧”組成的連環套。

第一板斧是“體諒”。我很善解人意,很容易為別人考慮。當別人對我好的時候,我會體諒對方的處境;當別人對我不好的時候,我也能站在對方的角度體諒對方的處境(其實很多時候是幻覺,是自以為體諒)。所以,別人對我好時,我感激;別人對我不好時,我也很少覺得太難受,更不用說發脾氣。

這一點在我的重要關係中尤其明顯,無論是和戀人還是和家人相處,或是和知心朋友在一起,我都極少發脾氣。甚至,脾氣特別大的人,和我在一起時,也會變得沒了脾氣。

第二板斧是“憂傷”。當我的體諒不能發揮作用時,當我的體諒不能換到對方的理解與同情時,我會感覺到憂傷。

第三板斧是“拖延”。當憂傷也不能令對方明白我的處境時,我就使出拖延的絕招,最後一直拖到對方失去耐心。

這三板斧中,都有好人的特色,我不主動進攻,唯一主動時也是主動去理解對方。所以,當使用這個絕招時,我可以免於道德焦慮--“我沒傷害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保護層

受傷時,你怎樣保護自己?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略微可惜的是,在這個課上,因為人太多,大家難以暢所欲言。所以,當我主持我的工作室的一個學習小組時,我又將這個問題搬出來,問我的學習小組的學員。

第一個學員A,他的爸爸非常暴力,經常暴打他和家人,而他的媽媽既冷漠又有很強的控製欲。在這樣的家庭中,傷痛的時候太多太多。並且,他好像真的可以將這種模式帶到生活中每一個角落似的,譬如讀小學五年級時,他的班主任基本上天天都會打他。

當天天挨打而又不能逃脫也無法得到支持時,A就使用了一個在這種情形下最容易使用的策略--麻木。他說,那時自己變得很麻木,好像這樣就可以有一道牆一樣的東西擋在中間,天天挨打就變得可以承受了。

麻木,專業一點的說法是“隔離”,如太痛苦而又不能逃離或反抗,那就試著將情感與事件隔離開來,當事件再次發生時,自己就沒有了情緒反應。

更專業一點的說法是“習得性無助”,即你認識到,你對痛苦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是徹底無助的,那你就不如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