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意義,而且深有意義。”我說,“其實任何一個時刻,我們都是在與這個世界建立聯係,而建立聯係的通道,就是我們的感覺,感覺就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證明。”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在我看來,更好的說法是“我感受故我在”。
相比之下,那些偉大的東西,假若隻是一個目標,而沒有了感受,就隻是一個光禿禿的架子,沒有什麼意義。
她反思說,一直以來,她發現自己有一個特點:很喜歡給別人講述她上各種神奇課程的體驗,而且會極力遊說別人去,但一旦別人接受了她的建議,她就會覺得悵然若失。
為什麼會覺得悵然若失呢?一直以來,她總是不明白這一點,但在這次谘詢的過程中,她終於找到了答案。她發現,給別人講述她上神奇課程的體驗,是她與別人建立關係的一個重要方法,那時,她會覺得自己在別人麵前是存在的;一旦別人接受了她的建議,去上了這個課程,她會覺得,這個聯係中斷了,她得需要去找新的神奇體驗,好在下一次繼續用這種方法建立聯係。同時,她也會隱隱感覺,別人是對她講的這些神奇課程感興趣,而對她本人不感興趣。
在我看來,她上這些神奇課程時的體驗是她自己,而她在那些瑣碎生活中的體驗也是她自己,她並不非得需要那些極少數時間的極少數體驗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她在生命中的任何一個時刻的任何一個真實體驗,都是她存在的證明。並且,當她投入地講述她任何一個瑣碎的體驗時,那意味著她與自己建立一個很好的鏈接,這時,她是非常迷人的。
體驗痛苦時,保持身體的中正
吉利根老師所說的時刻保持與自己的鏈接,有一些簡單的辦法。
譬如,當發現自己有些失控,或注意力已集中在別人身上時,可以立即將注意力拉回來,並把注意力放在小腹部的丹田位置,或心口的位置。
譬如,可以在這種時候做一個深呼吸,然後注意自己的身體感受,假若身體某些部位有一些特殊感受,可以將注意力放在那裏一會兒。
吉利根認為,我們之所以拚命去和別人鏈接,一個很常見的原因是,我們這時自己身體有很難受的感受,為了逃避這種感受,我們把注意力放到了別人或別的事物身上。但其實,在多數時候,我們若和自己的感受取得鏈接,不需要太長時間,這些難受的感受就會發生轉化。
吉利根老師另一個重要的建議是,當我們和自己的身體取得鏈接時,要保持身體的中正。
保持身體的中正,是太極拳的一個原則,也是吉利根所修習的日本合氣道的一個原則,即自己的注意力時刻都要保持一種柔和的平衡。要做到這一點,將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
當保持身體的中正時,那些難受的體驗最容易發生轉化。
和自己的身體取得鏈接,和自己的內在取得鏈接,是一件無比美妙的事情,也是一個很長的旅程。
26.不含敵意的堅決
覺察和接納,是消融負麵情緒冰山的最好方法。
--摘自張德芬經典作品《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
差不多一半給我來信的讀者,以及許多來找我求助的來訪者,一開始的焦點總在別人身上。
例如,他們會問,怎樣可以幫到我的父母呢,我的配偶到底是怎麼想的?我的孩子真讓我頭疼……
之所以會這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確會認為,我的痛苦是別人所導致的,如果這個人改變了,我就可以不那麼痛苦了。還有一個看起來似乎比較表麵的原因是,我們很難做到對別人說“不”,別人,尤其是重要的親人將他們的某些東西加給我們,我們不舒服,但卻難以拒絕。
當不能拒絕別人的事情發生時,會有一個矛盾。一方麵,如果你接受了親人的這些東西,你會難受;另一方麵,如果你拒絕,你會覺得內疚,或擔心對方不高興,甚至離你而去。
化解這個矛盾的一個原則是我常提到的“溫和而堅定”。首先是堅定,即我堅守我的立場,無論如何都不改變;其次是溫和,無論對方有什麼情緒或做什麼事情,我的情緒都是溫和的,不會失控。
溫和而堅定,對這個原則,美國心理學大師科胡特有另外一個術語可以描繪--“不含敵意的堅決”。這個術語突出了“非敵意”,即無論你怎樣,我都不會有敵意產生。
這個原則,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甚至理解起來都不容易。非常有意思的是,我曾連續三個晚上在夢中,自己對自己不斷講解什麼叫“不含敵意的堅決”。從夢中醒來後,會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中繼續很自然地進行思考,但這種思考,沒有任何努力的成分。
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中,我對這個看似簡單的原則有了更深的體會。
威脅,人際關係中無處不在的毒藥
要理解“不含敵意的堅決”,關鍵是“投射性認同”,也即我曾屢屢提到的“自戀幻覺”的遊戲。
概括起來,這個遊戲是一個三部曲:我做了A,你要做B,否則會有C。這個C,是怨氣,是威脅性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