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好朋友,她尤其喜歡大型犬,每當見到大型犬時,她會喜不自勝地走上前,撫摸它們,抱它們,和它們說話。好幾次她這樣做時,我都會擔心,但結果每次都證明,那些看起來不好惹的家夥都和她處得很好。但是,它們隻是對她這麼友善,如果我接近它們,它們還是會很警惕,甚至發出威脅性的聲音。
她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她心中對它們沒有一點敵意,結果她的善意馴服了它們,而我做不到這一點,是因為我心中對它們有敵意,所以也喚起了它們的敵意。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說,隻要它們有一點敵意,我心中也會有敵意,而這會接著喚起它們更大的敵意……
即便是順從,也是你主動選擇的
記得一個小說中,寫一個女子在男友的威脅下,去敲詐自己的前情人,那個情人有一個詩人朋友,他也在現場。當時是在海邊,這個女子在自己的願望無法達成時,她退到懸崖邊,威脅說,你不要走過來,如果你走近我,我就會跳下去。但這個詩人沒有為她所動,而是微笑著走近她,輕鬆把她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類似的情境,在電影中常出現,而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有朋友做到過。他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沒有認同對方投射來的敵意,最後化解了對方的敵意。
但通常,我們對這種威脅的反應要麼是擔心或順從,要麼就是不耐煩,甚至說,你想死是嗎?那你去死啊,你為什麼還不去死?!這兩種做法,都意味著我們被對方的投射嚴重影響了。
怎樣可以做到不被影響呢?怎樣可以做到“不含敵意的堅決”呢?
在香港學催眠時,史蒂芬·吉利根教我們做一個小練習:一個人向你打出一拳,你可以當麵去感受這一拳打來,你也可以轉身站在對方的後邊,從這個角度感受他。
兩種感受截然不同,第一種情形下,你會感覺到緊張,而且會有恐懼或怒氣升起,而第二種情形下,你的身體是放鬆的,而且會對這個人產生一種理解甚至悲憫。
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解釋起來可以說,假若你以為,對方的敵意是針對你的,那麼你也會有敵意產生,這很難避免,但假若你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感其所感,想其所想,那麼你很容易會理解他,那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情感。
我有一個朋友,她和朋友在一起時遇到槍匪。他們用槍指著她們的頭,但明確告訴她們,他們隻要錢。但她的朋友害怕極了,歇斯底裏地叫了起來,而她趕緊抱住朋友,堵住她的嘴,安撫她,同時也安撫槍匪說,既然如此,你們把錢財拿去就是了。
她回憶說,不僅她的朋友很緊張,她也明顯看到,那些槍匪的身體也在瑟瑟抖動,這種情形下一旦敵意或恐懼被嚴重喚起,槍匪們會做出什麼事來就很難說了,所以她努力去安撫,好讓傷害降到最低。
換一個角度,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化解對方的敵意。
但有些時候,對方會極力堅持自己的做法,已經達到了似乎絕對不能溝通的地步,那該怎麼辦?
對此,海靈格的建議是,如果你必須順從,那麼你可以告訴對方,我不是因為你的壓力而順從你,我是主動選擇了順從你。
海靈格針對的主要是親子關係。有時,你的父母會過於偏執,他們非要你做什麼,假若你不做,他們會讓你付出代價,甚至他們會以死相逼,而且這種逼迫似乎是真的。同時,你的境界也不是那麼高,你很難對這種敵意不產生敵意。那麼,在這種情形下,你可以轉化這個遊戲,你可以讓父母知道,你不是認同了他們的投射才這樣做,你是心甘情願這樣做,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科胡特說的是拒絕時你可以沒有敵意,而海靈格說的是,假若你似乎不得不順從,那你也可以沒有敵意地去順從。
他們兩人說得都很好,不過,我所知道的最好的說法和處理的實例,是來自明朝哲學家王陽明。
關鍵是先化解你心中的敵意
王陽明有一句名言:“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對於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時此刻沒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動,我會知道,我會理解,而同時我會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虛妄,於是我可以對此做出行動。
從表麵上看,王陽明作出的最大貢獻是平定了寧王的反叛。寧王準備了十年之久,而且收買了朝廷中幾乎所有重臣,同時,當時的皇帝朱厚照也隻想玩樂而不理朝政,所以當寧王反叛時,形勢非常嚴峻。但王陽明硬是在一開始沒有一兵一卒的情形下最後隻用了三十餘天就擊敗並活捉了寧王。
不過,對王陽明最嚴峻的考驗卻是在平叛後。當時,朝中頭號權奸江彬用種種方式為難王陽明,其中一個考驗是,江彬派爪牙張忠領一支京軍去王陽明的屬地江西南昌,百般找事,並每天都派人到王陽明家門口,一刻不停地辱罵王陽明,試圖激怒王陽明。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王陽明是當時的第一號功臣,剛立下不世奇功,不僅沒有得到獎賞和鼓勵,反而被百般刁難,換做其他人,可能早就心灰意冷,被這種敵意給擊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