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讓你的身心重歸流動(4)(3 / 3)

例如,A可以是“我這麼可憐”,B是“你偏偏傷害我”,C就是“你這個大壞蛋”。

……

空境中,沒有了任何對比。

一杯淡茶中,對比是微弱而微妙的。

一杯濃茶,對比是強烈的。

要品出清水的味道甚至愛上這味道,需要心先空下來。要品出一杯淡茶的美妙來,也需要心做到一定的寧靜。

做不到這些時,我們才會追求濃烈的味道。

強烈的愛恨情仇,就是一杯又一杯可以殺死彼此的濃茶。電視劇裏上演的就是這樣的玩意,史蒂芬·吉利根稱之為“永不停歇的肥皂劇”,也即輪回。

強烈的愛恨情仇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要追求到這一感覺,憤怒、憎恨與仇恨就比感恩、諒解與愛更重要。

太多太多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是在主動追求這種感覺,譬如,你對一個人極度付出,而有意無意地拒絕掉對方任何回報,如此一來,你看起來絕對是正確的,而對方絕對是錯誤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你才可以有理由迸發出強烈的憤怒、憎恨乃至仇恨。

許多來訪者會對我說這樣的話:“我發現,好像我在追求一種感覺……”

譬如,一位女性來訪者說,她發現自己在追求一種“我好可憐”的感覺。並且,先是有這種感覺,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發現對方不夠愛自己,然後就覺得自己有了一種底氣,可以理直氣壯地痛恨對方不愛自己。

譬如,一位男性來訪者說,他發現自己在追求一種“我被拋棄”的感覺。同樣,他也是先有這種感覺,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發現對方不夠愛自己,隨即就有了一種底氣,可以決絕地做一些“報複”對方的事。

無論是“理直氣壯地痛恨對方不愛自己”,還是“決絕地做一些‘報複’對方的事”,其實都是在為“我不值得愛”這種感覺尋找一個出口。

前者是在責怪對方不愛自己。然而,真正的問題是,她愛自己嗎?

後者是在報複對方。報複的含義即,我不必非得吊死在你這裏,我還有大把人愛。我們真正糾結的,其實就是這一種感覺--我不值得愛。

我們之所以不敢進入空境,也許正是因為我們會以為,一旦進入空境,就會碰到這個要命的感覺--我不值得愛。

也因而,我們的無數種行為,都是圍繞著逃避“我不值得愛”的這種痛苦而建立起來的。我們的無數種破壞性行為,都是為了將“我不值得愛”的這種感覺轉嫁到別人身上。

這是通向空境的一個必經點。

無論如何,你都值得試試,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也許你可以在一瞬間抵達“此心不動”的境地,也許你會在這樣做時碰到“我不值得愛”的痛苦,但這都遠勝於將時間都耗費在逃避上。

在這樣做時,我想,你一定會發現,你真的是在追求分裂,追求一個愛憎分明、有強烈對比的愛恨情仇的世界。也正是因為這樣子,這個世界真的看起來是愛憎分明、充滿著強烈對比的愛恨情仇,我們有無數杯像毒藥一般濃烈的茶可以大喝特喝。

但你可以從你自己開始,至少先將你的心,隨即是將你的生活,尤其是你的親密關係,變得不那麼濃烈,真的可以和你愛的人一起喝一杯淡淡的茶,品出其中非凡的味道,那時你會感歎:這就是生命!

28.清空心靈深處的噪音

如果沒有身體的佐證,一個道理對你而言就可以說是一個謊言。

--美國著名催眠治療師史蒂芬·吉利根

我曾舉辦過一次“自我覺醒之路”的課程,6天課程期間,發生了很多故事,而最令我感動的故事之一是發生在學員曉楓(化名,本文中學員名字均為化名)身上的兩個瞬間。

這6天課程期間的多數時間,曉楓都在打瞌睡。前兩天,她還常常遲到,看起來似乎總是不能投入到課程中。不過,她自己知道,這是她的一種學習方式,她不想還像當年讀書時那樣做一個乖學生,她希望在放鬆的情形下隨意學習。

與其說學習,不如說她是在從我的課程中等待那些能觸動她的時刻。偶爾的時候,我一個言語、一個故事,學員們的分享,或我與學員進行治療和互動時的一些細節,會觸動到她,那時她會很自然地去細細品味這份觸動。

從2006年起,她就開始讀我的文章,也是這樣一路讀來,從不強求自己非要去弄懂什麼,而是我的文章哪裏觸動了她,她就去品味這種感覺。

課程進行到第5天上午的時候,一份特殊的觸動發生了。當時,我講到了一個故事,一個隱士在森林中的一個小屋隱居的故事。

這個故事中的“森林小屋”幾個字,深深地觸動了曉楓。突然間,她覺得腦子裏一直在鼓噪的種種雜念被吸走了,她平生第一次體會到了沒有雜念的“空”的感覺。

這種感覺稍瞬即逝,很快,腦子裏重新有了種種念頭。但曉楓明白,事情已不一樣了。這一刻中,她真正找回了自己,她知道了找回自己的感覺。明白這一點時,她有些難過,她認為,這種感覺也許小孩子們都有的,後來我們都失去了這種感覺,她又花了很多年時間,在自己三十多歲的時候才再次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