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通過“無”和“有”的關係進行抽象分析,並且論證“以無為本”的命題,他認為“無”和“有”的關係是:“有”代表有形有象,“無”代表無形無象,有形有象的東西必須依靠無形無象的本體才能夠存在。這便是他的本體論。
魏晉時期,玄學從“辯明析理”方麵來探討世界本原的問題。王弼認為,想要得到統率一切的事物,絕對不能將思想停留在具體物象上,所以他提出了“得意忘象”的理論。他還研究了關於言、象、意之間的關係,其中言指的是語言,象指的是物象,意則是代表事物的規律。
王弼認為三者之間的關係是:語言可以表達物象,而物象可以包含義理,但是語言並不是物象,而物象也不是義理,所以想要得到物象必須拋開語言,而想要得到義理也必須拋開物象。他覺得,語言隻是物象的工具,而物象也是義理的工具,因為隻是工具而已,所以必須拋開物象才能得到義理。如果太過拘泥於物象的話,就會對義理的認識有所偏差,如果太拘泥於語言,對於物象的表達也會出現偏差。想要把握住義理,必須先忘掉物象才行,隻有真正脫離了物象的限製,才能夠真正了解事物的規律。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當時的哲學家們一直在討論關於“英雄”的問題,他們認為“英雄”就是統治者,最高統治者被人視為“聖人”。任何時候的剝削階級都會將人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統治社會、教化世人的“英雄”,另一類是被“英雄”統治和教化的老百姓。魏晉時期的“月旦評”就是評價哪一類人更適合當統治者的。王弼在英雄史觀的問題上,延續了劉劭的英雄史觀。
王弼在著作當中習慣將“聖人”比作統治者,而不是“英雄”,他覺得社會當中統治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角。他認為“聖人”體無,所以適合當統治者,老百姓應該安分守己,這樣才符合“道”的要求。他覺得“聖人”天生擁有超高的智慧,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夠根據“道”來治理國家。由於“道”是無形無象的,所以老百姓沒有辦法理解,聖人隻能通過有形有象的東西來表達“道”。
嵇康與阮籍的社會批判意識
嵇康,字叔夜,生於223年,卒於262年,他以名教和自然關係作為政治思想的核心。何晏一直主張君主無為,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懿讓他負責協助辦理曹爽的案子,他原本想用徹查曹爽黨羽來獲免罪責,但最終還是被司馬懿所殺。在他被殺之後,嵇康麵臨的政治環境也發生了改變。嵇康之所以沒有被殺,是因為當時他的官位比較低微,可是他卻是一個性格剛直的人,他不願向司馬氏低頭,對於司馬氏提出的禮教和禪讓等問題,他也表示反對。
嵇康繼承了王充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鬥爭的根源來自天地萬物的形成問題,嵇康所在的年代裏,王弼和何晏所主張的“貴無”玄學中認為,萬物“無”本體,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嵇康的思想由於受到道家思想影響較深,所以他讚同道家思想中“天道自然無為”的觀點,但是反對道家的“有生於無”的思想,所以嵇康的世界觀與老子和莊子不同,也與王弼和何晏有差異。
王弼通過“無”和“有”的關係進行抽象分析,並且論證“以無為本”的命題,他認為“無”和“有”的關係是:“有”代表有形有象,“無”代表無形無象,有形有象的東西必須依靠無形無象的本體才能夠存在。這便是他的本體論。
魏晉時期,玄學從“辯明析理”方麵來探討世界本原的問題。王弼認為,想要得到統率一切的事物,絕對不能將思想停留在具體物象上,所以他提出了“得意忘象”的理論。他還研究了關於言、象、意之間的關係,其中言指的是語言,象指的是物象,意則是代表事物的規律。
王弼認為三者之間的關係是:語言可以表達物象,而物象可以包含義理,但是語言並不是物象,而物象也不是義理,所以想要得到物象必須拋開語言,而想要得到義理也必須拋開物象。他覺得,語言隻是物象的工具,而物象也是義理的工具,因為隻是工具而已,所以必須拋開物象才能得到義理。如果太過拘泥於物象的話,就會對義理的認識有所偏差,如果太拘泥於語言,對於物象的表達也會出現偏差。想要把握住義理,必須先忘掉物象才行,隻有真正脫離了物象的限製,才能夠真正了解事物的規律。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當時的哲學家們一直在討論關於“英雄”的問題,他們認為“英雄”就是統治者,最高統治者被人視為“聖人”。任何時候的剝削階級都會將人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統治社會、教化世人的“英雄”,另一類是被“英雄”統治和教化的老百姓。魏晉時期的“月旦評”就是評價哪一類人更適合當統治者的。王弼在英雄史觀的問題上,延續了劉劭的英雄史觀。
王弼在著作當中習慣將“聖人”比作統治者,而不是“英雄”,他覺得社會當中統治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角。他認為“聖人”體無,所以適合當統治者,老百姓應該安分守己,這樣才符合“道”的要求。他覺得“聖人”天生擁有超高的智慧,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夠根據“道”來治理國家。由於“道”是無形無象的,所以老百姓沒有辦法理解,聖人隻能通過有形有象的東西來表達“道”。
嵇康與阮籍的社會批判意識
嵇康,字叔夜,生於223年,卒於262年,他以名教和自然關係作為政治思想的核心。何晏一直主張君主無為,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懿讓他負責協助辦理曹爽的案子,他原本想用徹查曹爽黨羽來獲免罪責,但最終還是被司馬懿所殺。在他被殺之後,嵇康麵臨的政治環境也發生了改變。嵇康之所以沒有被殺,是因為當時他的官位比較低微,可是他卻是一個性格剛直的人,他不願向司馬氏低頭,對於司馬氏提出的禮教和禪讓等問題,他也表示反對。
嵇康繼承了王充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鬥爭的根源來自天地萬物的形成問題,嵇康所在的年代裏,王弼和何晏所主張的“貴無”玄學中認為,萬物“無”本體,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嵇康的思想由於受到道家思想影響較深,所以他讚同道家思想中“天道自然無為”的觀點,但是反對道家的“有生於無”的思想,所以嵇康的世界觀與老子和莊子不同,也與王弼和何晏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