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三教並進的隋唐五代哲學(1 / 3)

李華,生於約715年,卒於774年。曆史上記載他在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時中了進士,並且在天寶年間擔任監察禦史、吏部員外郎、侍禦史等職。他的一生中著作非常多,是我國古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他所著的《卜論》當中,對神學迷信的思想進行了反駁。

《卜論》當中主要是對龜卜迷信進行了批判。在我國古代時期,龜卜是一種古老的迷信活動。古代時期,人們將龜、龍、鳳、麟視為四靈獸,而在這四種靈獸當中,隻有龜是現實生活中有的動物,而且被人們視為長壽的象征。李華認為,既然龜是人們崇拜的靈獸,那麼如果用龜殼進行占卜的話,豈不是將靈獸殺死,讓它的精氣消失了嗎?如果是這樣,那麼人們怎麼可能從已經焦朽的龜殼當中得到神明的啟示呢?龜作為靈獸都難逃一死,那麼它又怎麼可能用神意去啟示人呢?而且將龜殺死也不符合明、德、序、吉凶的,所以用死龜殼來占卜什麼都得不到。

為了證明龜卜隻是一種迷信思想,他還在書中詳細講述了關於迷信形成的過程,比如說古時候人們祭祀時,會采用屍體來祭祀,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後,這種殘忍的祭祀方式被取締了。古時候,當鍾鼓器械被製成後,還需要在其表麵塗抹牲畜的血,據說這樣可以起到避鬼的作用,但是現如今人們也將這一迷信行為取締了。由此可見,任何“妄作”行為都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也不會永遠都存在,所以龜卜也隻不過是一種迷信行為而已,自然也可以將其取締。

李華站在儒家不語怪力亂神的觀點上去批判龜卜,因為當時科學並不發達,所以他沒有辦法利用科學常識向世人解釋龜卜是一種迷信行為,他也沒有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可以作為參照,所以他在對占卜進行批駁的時候,並沒有否定鬼神一說,他不否定鬼神的存在。

隋唐佛教的四大宗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混亂場麵在隋唐時期逐漸被平息,而佛家各派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由於隋唐時代的統治者利用佛教的宗教思想來統治百姓,並且大力弘揚宗教思想,所以這給佛教宗派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個時期出現了四大宗派,即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以及禪宗。

天台宗是我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宗派,因為創始人智顗生活在天台山而得名,又因為天台宗以《法華經》為主要經典,所以該宗也被叫作法華宗。

天台宗主要是為適應當時社會發展才應運而生的,它是建立在南北方佛教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之前,各種宗派的學說都有矛盾之處,而天台宗則將各種矛盾進行調和,再對不同的學說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三個方麵。

第一,天台宗主要以《法華經》為“宗經”,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會三歸一”的理論,即將不同教義以及傳統文化思想“會歸”到天台宗當中。

李華,生於約715年,卒於774年。曆史上記載他在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時中了進士,並且在天寶年間擔任監察禦史、吏部員外郎、侍禦史等職。他的一生中著作非常多,是我國古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他所著的《卜論》當中,對神學迷信的思想進行了反駁。

《卜論》當中主要是對龜卜迷信進行了批判。在我國古代時期,龜卜是一種古老的迷信活動。古代時期,人們將龜、龍、鳳、麟視為四靈獸,而在這四種靈獸當中,隻有龜是現實生活中有的動物,而且被人們視為長壽的象征。李華認為,既然龜是人們崇拜的靈獸,那麼如果用龜殼進行占卜的話,豈不是將靈獸殺死,讓它的精氣消失了嗎?如果是這樣,那麼人們怎麼可能從已經焦朽的龜殼當中得到神明的啟示呢?龜作為靈獸都難逃一死,那麼它又怎麼可能用神意去啟示人呢?而且將龜殺死也不符合明、德、序、吉凶的,所以用死龜殼來占卜什麼都得不到。

為了證明龜卜隻是一種迷信思想,他還在書中詳細講述了關於迷信形成的過程,比如說古時候人們祭祀時,會采用屍體來祭祀,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後,這種殘忍的祭祀方式被取締了。古時候,當鍾鼓器械被製成後,還需要在其表麵塗抹牲畜的血,據說這樣可以起到避鬼的作用,但是現如今人們也將這一迷信行為取締了。由此可見,任何“妄作”行為都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也不會永遠都存在,所以龜卜也隻不過是一種迷信行為而已,自然也可以將其取締。

李華站在儒家不語怪力亂神的觀點上去批判龜卜,因為當時科學並不發達,所以他沒有辦法利用科學常識向世人解釋龜卜是一種迷信行為,他也沒有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可以作為參照,所以他在對占卜進行批駁的時候,並沒有否定鬼神一說,他不否定鬼神的存在。

隋唐佛教的四大宗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混亂場麵在隋唐時期逐漸被平息,而佛家各派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由於隋唐時代的統治者利用佛教的宗教思想來統治百姓,並且大力弘揚宗教思想,所以這給佛教宗派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個時期出現了四大宗派,即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以及禪宗。

天台宗是我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宗派,因為創始人智顗生活在天台山而得名,又因為天台宗以《法華經》為主要經典,所以該宗也被叫作法華宗。

天台宗主要是為適應當時社會發展才應運而生的,它是建立在南北方佛教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之前,各種宗派的學說都有矛盾之處,而天台宗則將各種矛盾進行調和,再對不同的學說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三個方麵。

第一,天台宗主要以《法華經》為“宗經”,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會三歸一”的理論,即將不同教義以及傳統文化思想“會歸”到天台宗當中。

第二,智顗提出“止觀並重,定慧雙修”,並將它視為修行的原則,他認為修行中這兩者缺一不可。他將止觀雙修作為天台宗的宗風,這也意味著天台宗將我國南北方佛教融合在一起,為以後佛教宗派的發展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