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三教並進的隋唐五代哲學(2 / 3)

第三,天台宗思想體係的建立主要是通過判教形成的。所謂的判教是指判別和判定佛教中的各種經典的地位及意義,再根據本宗的理論體係對其他各宗派的思想進行整理和安排,達到抬高本宗地位的目的。

智顗一生收了很多弟子,他的弟子對他都尊敬有加,始終都陪伴在他的身邊,協助他完成創宗的各項事宜,並且延續了他所主張的宗派思想,對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相宗的創始人是唐代著名的玄奘法師。玄奘一生都在做與佛教經典有關的翻譯工作,一生當中翻譯了約1335卷經論,他翻譯經論時一直保持嚴謹的態度。他所創建的法相宗取消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對立關係,將主觀方麵視為純精神,將哲學的問題說成不是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而是單純的主觀作用,而在主觀方麵起作用的也不是生理和心理活動,而是精神作用。

佛教哲學中人的主觀認識能力以及作用隻有六種,而法相宗則有八種,除了有眼、鼻、耳、舌、身、意之外,還有末那和阿賴耶。其中阿賴耶是最重要的一種認識,因為它是另外七種認識的根本,它能夠主宰其他七種認識,所以也稱為“心”。

法相宗通過原有的佛教唯心主義世界觀進行發展,認為八個識通過自己變現認識對象,才能夠起到認識的作用。主觀和客觀發生關係並不能產生認識,法相宗認為人們認為的外界和對象並不是主觀認識的外界和對象,而是自己所認識的變現的“相分”。

法相宗認為第八識阿賴耶才是主宰,即便人死了,其他七種識都會相繼消失,而阿賴耶卻永遠不會消失。佛教一方麵堅決反對靈魂不滅的有鬼論,可是另一方麵卻主張不滅的靈魂,這為佛教的因果報應提供了依據。法相宗的認識學說當中,主張主觀唯心主義,可是其中第八識的出現,又是一個永恒的存在,所以說法相宗又是客觀唯心主義。

創建華嚴宗的人是法藏,他是唐朝第一個開創重要宗派的人。該宗派奉《華嚴經》,因此得名華嚴宗。華嚴宗認為,隻有主觀認識對象和作用發生關係,才能夠產生幻想。該宗派將客觀世界的物質基礎取消了,而且將認識結果硬說成“幻想”。雖然在該宗派中也出現了主觀和客觀的字眼,但是這裏的客觀指的是主觀化的“客觀”。該宗派認為,人們認識的現實世界隻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已,所以將客觀事物的存在進行了否定。

華嚴宗利用“法界”來打亂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的界限,其中“法界”一詞的含義,與現代資產階級的唯心主義哲學當中的“存在”的意義十分相似。“存在”的範疇涵蓋很廣,可以是規律、原則、物質、心靈,等等。唯心主義在“存在”這個問題上,先肯定了“存在”,但是又抽空了“存在”的內容。華嚴宗認為,所謂的“真法界”就是一種純精神性的,客觀世界沒有物質基礎。

華嚴宗在認識論上推動了我國哲學史的發展,但是他們卻用顛倒的唯心主義世界觀來看待所有的事物,這也讓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出現了扭曲,所以他們並不能深刻地認識問題,更不能接近科學,反而會在反科學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作為我國佛教史上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的禪宗,不僅影響了我國宋代理學,還被傳播到朝鮮和日本等地。禪宗的創始人是慧能,禪宗的影響力遍及中國。禪宗相較其他宗派並沒有優越的條件,而且禪宗本身也沒有很多“理論”,因此避免了與其他佛教宗派的抗衡。禪宗提倡主觀唯心主義,並且提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學說。

慧能希望人們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觀信仰,並且相信自己的內心,隻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獲得解脫。他認為所有的人都有佛性,也都具備覺悟的主觀信念。他覺得人想要解脫,絕對不能從外界尋找原因,要從自己的內心尋找原因。

禪宗告訴世人,不要一直追求超現實世界的自由和平衡,更不要對現實世界提出不合理的抗議,一切的痛苦根源其實都是來自自己認識的錯誤,隻有自己的思想改變了,並且接受佛教提出的基本原理,才能夠真正地解脫。

道教哲學中的重玄學

隋唐時期的統治者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勢力,大力宣傳佛教,與此同時也推崇道教,道教甚至成了唐代時期的國教,道教哲學的代表人物是成玄英以及司馬承禎。

東晉後,重玄學逐漸成為道教理論,到了唐代初期,道教哲學已經成了當時社會理論的主要形式,成玄英是重玄學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成玄英主要通過注疏老莊的形式來闡發重玄學,同時也延續了老莊的哲學理論。

隋代末期至唐代初期,我國佛教義學正是盛世,而此時的成玄英正在京城學習和研究佛學理論,因此他的重玄學與佛教中的三論宗理論之間有著密切關係,他的哲學理論既涵蓋了佛學理論,又涵蓋了佛學的思維方式,這讓他的哲學理論自成一派,獨具特色。

成玄英認為“道”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範疇,所有的哲學家基本上都圍繞著哲學的基本範疇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道家哲學當中,“道”是最高的範疇,同時也是道家哲學中的中心概念,道家認為隻有“道”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本。成玄英將“道”解釋成“理”,將《道德經》當中的“道”推到了“理”的層麵當中。他認為“道”與“物”不同,“物”的認識是不可靠的。辯證唯物主義中認識對象是指具體事物,而具體事物當中包含了現象和本質兩個層麵,想要認識主體必須通過感官先認識事物的現象才行,想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通過思維來認識才行。

此外,成玄英還利用佛教理論,將“物”視為主觀幻想出來的產物。他還特意強調了認識主體對認識對象的影響,故意忽略認識內容其實是來自客觀對象,這也讓人們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他抹殺認識的具體事物的價值,導致具體事物脫離了認識的“理”,這也讓他的理論陷入神秘直觀論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