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玄英延續了僧肇的認識思想,他將人的認識能力分為兩種,一種是“凡情妄慮”,另一種是“聖智”。雖然說他的認識思想與僧肇的十分相似,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成玄英提出的“凡情妄慮”以及“聖智”並不僅僅代表認識能力,其中還包括道德實踐能力。他認為凡情和聖智的區別主要是有欲和無欲。凡情和聖智在認知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凡情以“知”為特征,而“聖智”是以“照”為特征。凡情和聖智獲得的認識也有所不同,成玄英認為之所以對象會有所不同,是因為認識能力有所差異。
“虛忘”是重玄學的核心。所謂“虛忘”,是指排除人的主觀執滯,隻有排除了成見才能夠如實反映認識對象。成玄英的哲學認識論主要繼承了老莊的道家理論,他否定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價值,強調道家哲學的認識論意向,從而形成了特有的道教哲學理論。
司馬承禎的修道理論主要集中在他所著的《坐忘論》中,他認為“坐忘之法”在學道之初時,必須先安坐,收心離境,才是修道的關鍵。他認為“收心”先要“安心”,雖然心中會有營求的事情,但是不能生得失之心。由此可見,司馬承禎的“坐忘之法”重點在心。
如果將“坐忘之法”與《周易》進行比較的話,會發現兩者之間竟然有類似的性質,但是司馬承禎提出“坐忘之法”時,卻對《周易》毫不了解,因而他的著作《坐忘論》也為我國生命科學做出了貢獻。此外,一些道學理論是在對孔子的“盡性知命”說絲毫不了解的情況下形成的,這同樣是對生命科學做出了貢獻。假設道學沒有正確地推向“盡性知命”和“性命無為”說,那麼可能我國的生命科學架構就要出現偏差,而且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中國文化史也會出現偏差。
我國上千年的文化曆史,雖然主要以儒學為主,但是在生命科學理論方麵丟失了孔子所提出的“盡性知命”理論。兩漢之後,人們將孔子的思想定義成“仁”,這本身就是一個誤區。孔子的“盡性知命”的生命科學理論一直到今天才被人們正確認識,認識到“盡性知命”的學說也對我國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意義。
被長期忽略的哲學大家李筌
李筌大約生活在唐玄宗時期,他一生都在研究道教的經典,著作有《陰符經疏》《孫子注》《太白陰經》。其中《陰符經疏》當中有很多宗教神秘主義思想,是道教中重要的經典,而《太白陰經》中則有很多軍事辯證思想。他曾經擔任節度判官和刺史,但是一直以來他的哲學思想沒被人們重視,所以他也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被人們長期忽略的哲學家。
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李筌用唯物主義思想做出了解釋,他認為天地主要是由陰陽兩氣組成。輕而清的是陽氣,所以陽氣上升形成天,而重而濁的是陰氣,陰氣下沉後形成地,陰陽能夠生五行,而五行可以生成萬物。五行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他認為隻有認識天地、萬物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夠順應自然,這樣才能夠獲得吉福,如果違背自然之理,就會招來凶禍。
李筌批判迷信陰陽五行思想,他表示隻要是賢能的人,即便是不選擇黃道吉日也會取得勝利,如果法令明確,不必占卜吉凶,結果也會圓滿。他對國家興衰是絕對不能逆轉的宿命論提出了批判,他認為隻要能夠“乘天之時”,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物盡其用,就可以有利於生產,這樣即便是弱國也可以變成強國,所以貧富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他提出,這世界上沒有因為災難和疾病導致貧窮的,貧窮都是因為過於奢侈和懶惰;這世界上也沒有一夜暴富的人,那些富貴的人都是靠勤奮和節儉才能夠累積財富。在治理國家方麵,他提出依法治國的思想,按照功勞給予獎賞,按照罪行給予刑罰。他認為隻要做到賞罰分明,不徇私舞弊,國家就可以興旺發達。另外,在用人方麵,他主張人盡其才,要發揮個人的專才,才盡其用。
由於古時候條件有限,所以在戰爭中地形是製勝的關鍵。但李筌並沒有陷入地形決定論當中,他提出在地形被選定的條件下,要充分利用人的主動作用,這樣才能夠取得戰鬥的勝利。
李筌認為,雙方在對戰時,不要隨意進入到敵人的領地,更不要在敵人的領地中停留;戰鬥時不要選擇對雙方都有利的地形作為戰場;不要隔離對戰雙方都可以去的“交地”;不要包圍各國的交界處;一些防守比較嚴密的城市,隻能搶掠物資,不能夠攻陷;在山林和沼澤地帶時,一定要快速通過;在地形比較險要的地方,即便敵寡我眾,敵人也可以輕易地將我們消滅,因此在這種地方作戰時一定要利用謀略;如果陷入了不戰鬥就要死的地方時,一定要拚命戰鬥。由此可見,地形可以對戰爭勝利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作戰時一定要先考慮地形的問題。此外,李筌還認為即便地形問題考慮周到,也不一定會打勝仗,因為還要考慮人的因素。其實,在戰鬥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並不是地形,而是人。
在當時,社會上流行著一種形而上學以及唯心主義的觀點,人們認為某些地方的人比較勇敢,而某些地方的人比較懦弱,人們覺得人的勇敢和懦弱都是天性,因為地域差異,所以不能被改變。可是李筌卻覺得這種唯心主義觀點沒有任何依據,因而他列舉了大量史實對先天人性論進行了批判,並且明確指出這種說法的不正確性,他認為人的勇敢和懦弱都是後天形成的。
《孫子兵法》中指出,在戰鬥時不能輕易相信敵人,因為敵人都是不可靠的,而李筌則延續了《孫子兵法》中的這一思想,他認為古時候有很多對敵人講仁義的事情,可是最後都沒有落下好結果。
李筌覺得要根據敵人的特點探究敵人的內心,他的軍事思想主張發揮人在戰鬥中的主觀能動作用,他認為天師保佑不了無道的昏君,同樣地利也不能夠拯救滅亡的國家。地勢可以改變,隻要人們可以努力,就可以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