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新儒家理學的興盛與衰落(1 / 3)

邵雍還利用天幹地支中的“十”以及“十二”相加減或是相乘的方式來解釋天地四象的變化,進而推演出世間萬物的變化。他認為這些數目的變化正是天地萬物的變化,世界曆史的變化也是根據數的原則來變化的,所以他將世界的開始和滅亡叫作一元。他還按照這種方法推算曆史的興衰,他的這種觀點是典型的從無生有的唯心主義。他在政治上反對改革,他認為政治改革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有害處,他覺得政治改革本身就是有違天道。

張載,字子厚,生於1020年,卒於1077年,他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同時也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北宋時期至清代,新儒學在我國成了一種主流文化,也被後人稱為理學或者道學,張載便是新儒學的開創者。

張載的家在關中,他開創學派後也以家鄉命名,叫作關學。他所創建的關學並沒有政治力量的支持,而是通過特立獨行的學術風貌以及規模宏大的思想係統確立了學術宗師的地位。他的著作被後人視為理學經典,後人對於他的學術十分尊崇,南宋時期葉適、陳亮等人都對他的學術給予了高度讚揚。

張載提出的以氣一元論為基礎的哲學體係也是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的,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氣組成的,當氣消散的時候則叫作“太虛”。所謂“太虛”,實際上就是氣的本體,也就是事物本來的狀態,世間萬物都是從本體中發出來,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氣會聚也會散,但是氣不會增加或者減少。當氣聚集在一起時,人們是可以看得見的,所以被稱為“有”;當氣消散的時候,人們就看不見了,所以被稱為“虛”。他所提出的理論也讓我國古代以氣為本的宇宙論更加係統化、哲學化。

張載是一個崇尚自然科學的人,他一生中都在研究地理、生物、天文、曆法等科學,並且以氣一元論作為基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天體運動理論。此外,他還提出了“一物兩體論”,他將事物的動力都歸結於陰陽對立與交感。他的這一理論闡明了宇宙萬物的矛盾現象,並且指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的特征。

自古以來,我國以氣和陰陽為主的哲學家不占少數,但是以氣為基礎建立的宇宙本體論的張載絕對是第一人。他是北宋新儒學的一代宗師,也是我國哲學史上第一位建立氣一元哲學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對我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新儒家:二程的“洛學”思想

二程“洛學”的創始人是程顥和程頤兩兄弟。程顥,字伯淳,生於1032年,卒於1085年。程頤,字正叔,生於1033年,卒於1107年。他們的老師是周敦頤,因而他們繼承了周敦頤的唯心主義理學。因為兩兄弟長期生活在洛陽的緣故,所以兩個人創建的學派被稱為“洛學”。

邵雍還利用天幹地支中的“十”以及“十二”相加減或是相乘的方式來解釋天地四象的變化,進而推演出世間萬物的變化。他認為這些數目的變化正是天地萬物的變化,世界曆史的變化也是根據數的原則來變化的,所以他將世界的開始和滅亡叫作一元。他還按照這種方法推算曆史的興衰,他的這種觀點是典型的從無生有的唯心主義。他在政治上反對改革,他認為政治改革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有害處,他覺得政治改革本身就是有違天道。

張載,字子厚,生於1020年,卒於1077年,他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同時也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北宋時期至清代,新儒學在我國成了一種主流文化,也被後人稱為理學或者道學,張載便是新儒學的開創者。

張載的家在關中,他開創學派後也以家鄉命名,叫作關學。他所創建的關學並沒有政治力量的支持,而是通過特立獨行的學術風貌以及規模宏大的思想係統確立了學術宗師的地位。他的著作被後人視為理學經典,後人對於他的學術十分尊崇,南宋時期葉適、陳亮等人都對他的學術給予了高度讚揚。

張載提出的以氣一元論為基礎的哲學體係也是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的,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氣組成的,當氣消散的時候則叫作“太虛”。所謂“太虛”,實際上就是氣的本體,也就是事物本來的狀態,世間萬物都是從本體中發出來,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氣會聚也會散,但是氣不會增加或者減少。當氣聚集在一起時,人們是可以看得見的,所以被稱為“有”;當氣消散的時候,人們就看不見了,所以被稱為“虛”。他所提出的理論也讓我國古代以氣為本的宇宙論更加係統化、哲學化。

張載是一個崇尚自然科學的人,他一生中都在研究地理、生物、天文、曆法等科學,並且以氣一元論作為基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天體運動理論。此外,他還提出了“一物兩體論”,他將事物的動力都歸結於陰陽對立與交感。他的這一理論闡明了宇宙萬物的矛盾現象,並且指出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的特征。

自古以來,我國以氣和陰陽為主的哲學家不占少數,但是以氣為基礎建立的宇宙本體論的張載絕對是第一人。他是北宋新儒學的一代宗師,也是我國哲學史上第一位建立氣一元哲學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對我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新儒家:二程的“洛學”思想

二程“洛學”的創始人是程顥和程頤兩兄弟。程顥,字伯淳,生於1032年,卒於1085年。程頤,字正叔,生於1033年,卒於1107年。他們的老師是周敦頤,因而他們繼承了周敦頤的唯心主義理學。因為兩兄弟長期生活在洛陽的緣故,所以兩個人創建的學派被稱為“洛學”。

二程兄弟從小喜愛讀書,他們的一生都在不斷傳道授業,收了無數弟子。程頤20多歲時就開始收弟子,教授學生學習儒學,後又與程顥一起聯手創建了洛學。洛學的學風與兩漢時期的儒學有所不同,過去儒生們隻會每天研究儒家經典,而洛學卻主張學生追求精神實質,體會儒學經典的奧秘。他們提出學以致用,學而不用,學了等於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