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從蘇格拉底到亞裏士多德(2 / 3)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反映了當時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現象。他沒有任何著作流傳於世,世人主要通過他的學生——克塞諾芬尼和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的著作來了解他的思想。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哲學原則,他認為自然萬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並非物質的本原,而是內在目的“善”。哲學研究的真正對象是人本身,即認識人自身的善。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是一位不倦的哲學傳道者,經常裝作無知,向街上的人探討問題,使對方陷入矛盾,再因勢利導,提出概念,宣揚自己的思想。蘇格拉底以批判自然哲學家和智者為前提,開始從根源上清理整頓,否定感性,倡導理性,將哲學從求勝求智的方向轉為求真求善,主張追求知識是人的本性,更加堅定理性主義的思想,使西方哲學史的發展經曆了一次劃時代的轉折。

二、德行即知識。蘇格拉底提出,認識自己就是認識心靈的內在原則,亦是認識德行。“德行”指的是事物的品格、特長、功能、特征,在人身上體現的是“人的本性”。“善”是自然萬物的內在原因和目的,是人內在的靈魂,反映在人身上就是“德行”。他認為,人不是天生符合人的本性,而是要通過理性的指導才能認識自己的德行。一個人需要真正地認識自己,實現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他還認為,人行善還是作惡,是由他自己的知識決定的,無知才會作惡。蘇格拉底提倡“知德合一”的觀點,他指出美德來源於知識,無知則不能為善。他把德行與知識統一起來,為理性主義倫理學奠定基礎。但亞裏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把德行看作知識,否定了靈魂中存在的非理性部分,忽視了激情和性格的方麵。

三、“助產術”教學法。“助產術”是指與學生談話時,不直接告訴學生他要知道的知識,而是通過問答、辯論的方式來誘導他,讓學生自己找方法得出正確答案。蘇格拉底也把“助產術”稱為“辯證法”,這種方法主要有四個環節:反譏、歸納、誘導和定義。他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這種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的學習方法,有利於推動學生積極和主動思考問題。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方法後來得到柏拉圖的繼承與發展,在哲學與教育方麵對整個西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黑格爾也用這種對話來完善辯證法體係。蘇格拉底的哲學是脫離自然科學的道德哲學。

四、美的目的性與相對性。蘇格拉底把美的觀點與目的性整合在一起,他認為美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沒有相同的兩件事物。一件事物美是因為它符合自身的目的,不適合的東西,既醜也不好。這與智者的觀點不同,智者認為美在於符合觀看它的人的趣味。蘇格拉底的觀點從功用的角度出發,智者的觀點是相對的和主觀的。蘇格拉底還提到,事物本身的美和使用它的人所展現出來的美是不同的。事物本身的形式美和它的功用美是兩種不同的美,前者體現和諧,後者體現適當、適合。蘇格拉底注重功用之美,他否認有抽象的、絕對的比例、尺度,但是,他也認為美是有客觀依據的,不是主觀的,他的相對主義是一種語境論、關係論的相對主義。

五、藝術的理想化和精神性。蘇格拉底對藝術的看法十分新穎,也很重要,他傾向於藝術表現美。他認為,繪畫可以表現那些沒有比例、沒有顏色、沒有形式的東西,藝術可以表現軀體、心靈、精神方麵的特性。他指出人的靈魂可以通過表情外化出來。蘇格拉底把人上升為藝術的主要對象,潛在地提出了精神美的概念。

蘇格拉底繼承了智者學派的思想,以人本主義為立場,不同於智者的是,他沒有否認絕對的善和真。他在倫理方麵反對智者,在美學上糾正了智者。美不是事物的絕對屬性,但它離不開目的性,離不開事物在顯現其價值時所處的關係,離不開事物在實現人的願望時要達到的目的的適宜性。在這裏,“美”與善是統一的。

在蘇格拉底之後,形成了一個“小蘇格拉底學派”,還有人們稱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為“大蘇格拉底學派”,由此可見,蘇格拉底對希臘哲學的影響多麼深遠,他的思想對西方哲學史甚至整個人類思想史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曆史影響。

小蘇格拉底學派

蘇格拉底死後,由於他的弟子們對老師的觀點理解不同,形成了許多派別。柏拉圖的思想和學識廣博高深,所創立的雅典學園規模大,獲得極大的成就,使其他弟子無法與之比肩。為了區分柏拉圖的大門派,哲學史上把蘇格拉底其他學生創立的派別稱為“小蘇格拉底學派”。這些學派思想觀點鮮明,其中有三個學派影響較大,分別是麥加拉學派、居勒尼學派和犬儒派。他們的共同點是固定蘇格拉底提出的“善”的定義,通過辯論或者其他行動來維護“善”。

麥加拉學派因在西西裏島麥加拉城創立而著稱,也稱為辯論派和辯證法家。歐幾裏得是麥加拉學派的創始人,也是麥加拉學派思想方式的創立者。他們好辯,堅持普遍性,試圖把一切特殊的東西當成無有,所以也被人稱作詭辯派。

歐幾裏得認為善是存在,是一種道德實在,是不動的“一”,與善相反的東西就是非存在。麥加拉學派在解釋蘇格拉底的思想時,也受到愛利亞學派的影響,他們試圖將這兩種思想合二為一。所以麥加拉學派的思想有兩個明顯的特色:一是把善等同於巴門尼德所說的存在;二是巧言善辯,提出不少著名的辯題。他們把辯證法的發展提升到很高的程度,使人們對於特殊事物的意識變得混亂。他們著重辯證法的發展,秉承了愛利亞學派和智者學派的思想。麥加拉學派對可感知的事物懷有不信任的態度,為晚期希臘的懷疑主義提供極大的借鑒作用。

居勒尼學派的原則是:人的天職、本質是追尋快樂和愉快的感覺。人們認為有一種高於快樂的東西,把快樂認為是無內容的。人們追求快樂是因為快樂本身,追求幸福卻是因為特殊快樂,不是因為幸福本身。他們還認為肉體的快樂比靈魂快樂更重要,所以要盡情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