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亞學派與其他晚期希臘哲學學派相比,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它與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的關係更加密切,曾經是晚期希臘哲學和羅馬哲學的官方哲學;第二,該學派源於東方希臘主義國家,其代表人物基本上都不是在希臘出生;第三,它是晚期希臘哲學中持續最久、影響最大的派別。
芝諾(季蒂昂的),生於約公元前336年,卒於約公元前264年。他於公元前300年左右創立了斯多亞學派,他的觀點屬於唯物主義,結合了犬儒派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後來斯多亞學派吸收了柏拉圖主義,最終脫離了唯物主義的思想,他們的思想以倫理學為主。
克雷安德繼承了芝諾的思想,熱情地頌揚神,把芝諾的自然哲學和倫理學神學化。克雷安德的繼承者克呂西普寫過許多著作,據說有705卷。他把斯多亞學派係統化而且迂腐化了。他認為隻有宙斯,即至高無上的火,才是不滅的,世間的日、月和其他的神都是有生有死的。他參考赫拉克利特的方式來解釋惡,認為對立麵相互包含,有善無惡是不合邏輯的。
潘尼提烏和波昔東尼是克呂西普之後兩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對斯多亞學派的學說進行了修改和發展。潘尼提烏放棄了唯物主義,加入了柏拉圖主義。他與小塞庇歐是朋友,也對西塞羅產生過影響。斯多亞主義就是通過西塞羅才為羅馬人所知的。
早期斯多亞學派將哲學分為三部分:邏輯學、物理學、倫理學。物理學是基礎,邏輯學是手段,倫理學是中心和目的。早期的斯多亞學派和伊壁鳩魯主義一樣,反對古典希臘哲學的理性主義,注重感覺經驗。但斯多亞學派對於自然哲學的思考和伊壁鳩魯主義大有不同。他們在認識上倡導感覺主義,但是在倫理學上保持理性主義。當他們把自然本性看作理性時,他們對感覺欲望的克製幾乎達到禁欲主義的程度。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把早期斯多亞學派的觀點與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加以整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巴內修斯和他的學生波塞多紐、西塞羅。
巴內修斯一直調和斯多亞學派與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學說。他對早期斯多亞學派的觀點做了較大的改動,並重新加以闡釋。他的觀點是斯多亞主義羅馬化的起點,有利於斯多亞學派在羅馬的廣泛傳播。波塞多紐是巴內修斯最著名的學生,被人稱讚為亞裏士多德以來希臘學識最淵博的思想家,他在哲學、倫理學、政治學、曆史學、心理學、數學、天文學、文學等方麵都有所成就。波塞多紐在哲學上延續了巴內修斯的思想路線,調和各哲學家的思想,又更多地保持了早期斯多亞學派的觀點。他把倫理和政治看作一回事,認為一切道德倫理和政治活動都是宗教的責任。人掌握自己的自由,可以獲得關於精神天賦的知識,在死後會享有最高形式的存在。
西塞羅是羅馬共和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論辯家和文學家,也是學派中唯一有著作流傳下來的人,他的哲學作品有《論神性》《論目的》《論命運》等。在哲學方麵,他極力調和柏拉圖主義和斯多亞學派的觀點,否定伊壁鳩魯主義的原子唯物論,宣傳靈魂不死的言論。西塞羅對斯多亞學派的主要貢獻是記載了學派的思想,不僅保存了學派的資料,而且有利於學派思想的傳播。
1世紀到3世紀中葉,斯多亞學派進入鼎盛期。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著作使用拉丁語,大多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二是表現出羅馬人不擅長思辨,側重務實的民族特征。晚期斯多亞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塞涅卡、愛比克泰德和馬可·奧勒留。他們的職業、社會地位各不相同,上自皇帝大臣,下至奴隸,都體現了斯多亞學派提倡平等的思想。
塞涅卡主要的哲學著作有《論幸福生活》《論天命》等。他認為,哲學的目的就是把人往德行上引導,德行就是尊重自然,順應神的旨意。愛比克泰德的言論由他的學生阿裏安整理出來,編成《愛比克泰德談論集》流傳於世。愛比克泰德認為,神創造了一切東西,人是神靈本質的一個特殊部分,人的身上也有神的某一部分。愛比克泰德的信條是服從神意,忍受命運,克製欲望。
馬可·奧勒留是羅馬皇帝,被稱為“禦座上的哲學家”,著有《沉思錄》12卷。此書以悲觀、消極為基調,表達他心中對生命的無奈,他認為宇宙萬物的整體內部次序是由神決定的。
晚期斯多亞學派主張宿命論與忍耐、克製的原則,順應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需要,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社會動蕩時期人們的普遍心理。反映這種心理的還有一個派別,就是懷疑主義。
安於不知的懷疑主義
公元前4世紀後半葉,懷疑主義出現,持續了約500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的實踐性階段、中期的批判性階段和晚期的係統性階段。中期的批判性階段主要體現在柏拉圖主義中,所以本節隻闡述早期和晚期階段。公元前1世紀的亞裏斯多克勒概括懷疑派思考三個問題:一、事物實際上是什麼樣的東西?二、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對待它?三、這種態度會有什麼後果?對於第一個問題,懷疑主義的回答是對同一論題做全然相反的態度,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懸擱判斷”,第三個問題的回答是達到心靈的寧靜與幸福。以皮浪為代表的懷疑主義又稱為“皮浪主義”,它的實質是精神認為無法理解的事物是精神的本質,是它實際的能力。關於懷疑主義的資料主要是通過賽克斯都·恩披裏柯的《畢洛主義概略》和《反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