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主義對所有的學說都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對於一切正麵的言論,都能找出它的反麵命題。因此,人們無法判斷任何事物,隻能不做判斷。懷疑主義對於真理的分析能明顯地體現懷疑主義的思想。
懷疑主義認為,人們對事物的一切認識,最終必定歸為真理的問題,但人們不能找到這個真理。當時,許多優秀的學者被懷疑主義吸引,就如柏拉圖學園,成為懷疑主義思潮興盛的陣地。懷疑主義強勁地批判了各種思想的真理性。人的理性隻能借助概念和想象來認識事物,可是任何概念在一定的語言係統裏都有定義並受限製。如果人們用有限的概念來認識真理,再去架構一種無限的絕對,這是超出能力範圍的,必然會導致反命題的出現。由此可知,理性對於真理是無能為力的。所以,懷疑主義認為,不做判斷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稱為懸擱判斷。
“懸擱”是中止的意思,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懸擱判斷的原因是事物本身的不確定性。
懸擱判斷是懷疑主義的原則。但如果我們想深入分析懷疑主義給我們帶來的思想境界時,就會發現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簡單來說,假如懸擱判斷作為命題,那它的反命題也一定成立,就是不做懸擱判斷。而當我們進行懸擱判斷時,我們還是做了一個判斷:懸擱判斷。可以看出,懸擱判斷是在懷疑主義中被看作為真理的。一方麵,懷疑主義認為人把握真理是不可能的,他們認為人應該放棄追求真理;另一方麵,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真理。這種相互矛盾的情況是理性的尷尬境況。換言之,理性一直給自己提出一個終極任務,就是認識並且把握真理。起初,理性明確提出這一任務。最後,當懷疑主義揭露這個任務的不可能性時,卻用隱秘的方式繼續進行。理性是無法逃避這一矛盾的,它不可能放棄追求真理,也不可能到達真理。
源於宗教救濟的新柏拉圖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源自宗教救濟哲學,從懷疑主義、伊壁鳩魯主義、斯多亞主義發展而來,是3至5世紀時最重要的哲學派別。它不僅是希臘哲學按照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基督教哲學的主要思想來源。透過新柏拉圖主義,可以看出希臘哲學理性精神衰落和向神學轉化的必然結果,使人進一步認識哲學和宗教、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複雜關係。
新柏拉圖主義盛行時間長,傳播範圍廣,內部區別大,在希臘和猶太的思想影響下逐漸形成。它的思想主要來自四處:第一,傳統的希臘哲學,例如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早期斯多亞學派的思想;第二,以斐洛為代表的猶太哲學;第三,以阿波羅尼為代表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第四,以普魯塔克和紐曼洛斯等人為代表的折中性柏拉圖主義者。此外,亞曆山大裏亞城早期基督教神學也影響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形成。
普羅提諾是確立新柏拉圖主義的人,他師從準備這一理論體係的安莫尼奧,205年生於埃及,244年在羅馬建立自己的學校,直到268年都在負責學校的事務。他40歲時在羅馬辦學,許多達官貴人慕名而來,甚至引起了皇帝和皇後的注意。他曾經計劃在康帕尼亞建立一座“柏拉圖城”,目的是實現柏拉圖的政治理想,但因大臣的反對無法實現。他寫了54篇論文,後來被學生波斐利編輯成6集,每集9篇,名稱是《九章集》。這本著作在西方哲學史上意義重大,是研究普羅提諾思想的史料依據。
普羅提諾非常認可柏拉圖的辯證法,他認為這是能夠訓練思維的東西。除了思維、精神,沒有其他東西存在,整個自然是一個概念。他第一個提出思維者和被思維者在自我意識上的同一性,以此闡述辯證法的概念。最後的結果是把理論引入宗教,為宗教服務的。他以“一”作為出發點,把它看作善,或者稱為神的絕對者,通過這樣來達到和絕對者神的合一。他提到人們不可以忘掉人的本原中更高級的東西,要盡力尋回人靈魂最原始的故鄉,清除欲望,隔絕感性,解放較善的自己。隻有通過這個靈魂純淨化的過程,才能到達幸福的最高點。
總而言之,普羅提諾的哲學體係博大豐富。普羅提諾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成果,改造了柏拉圖的理念論,把理念等級改為三大本體,把兩個世界改成四個層次。另外,他還把柏拉圖理念論當中的分有和模仿改成流溢,靈魂回憶改成靈魂觀照。
新柏拉圖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還有頗爾佛裏奧、他的學生養布力科以及普羅克洛、貝提奧等。普羅克洛最初在亞曆山大裏亞學習,後來到雅典柏拉圖學園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他曾經擔任學園的校長。他的哲學作品大多數是對柏拉圖著作的解釋,最出名的是《蒂邁歐》的注釋,他的《神學要旨》和《柏拉圖神學》一直保留至今。
新柏拉圖主義中,普羅克洛是除了普羅提諾之外做出最大的思想貢獻的哲學家,他盡最大的努力恢複新柏拉圖主義。可是,基督教當時被奉為國教,無法容忍與自己對立的其他學說。529年,普羅克洛去世不足半個世紀,信仰基督教的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便命令雅典一切哲學學校關閉。這個悲劇,標誌著新柏拉圖主義走向終結,也標誌著整個古希臘哲學史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