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經院哲學的三個發展階段(2 / 3)

安瑟爾謨以“信仰尋求理解”的原則為出發點,致力於在哲學上證明他堅信的上帝存在。黑格爾認為,安瑟爾謨基本上可以被稱作經院神學的奠基者。安瑟爾謨沒有辜負眾人的期望,竭盡全力,思考出許多證明的方法。在《獨白》這本書裏,安瑟爾謨用世界上現實存在著的善的事物作為前提,總結出絕對的善的存在;從現實存在著大的事物,總結出絕對的大;從現實事物的存在推斷出絕對的存在,從事物本質的等級推導出最高的本質,他認為這些推斷出來的結果和上帝同等。但遺憾的是他的證明方式缺乏創新,較之前人而言進步不明顯,因此他的思想被後人忽略。他在《宣講》中列出“本體論”的證明,奠定了他在基督教神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這個證明本質上表達了上帝的存在是必然的真理,否認上帝的存在,會陷入邏輯上的矛盾,從而證明上帝的存在無須借用有限的經驗事實,隻要借用先驗的邏輯力量,通過概念就能推斷出上帝的存在。在安瑟爾謨看來,信仰賦予人們一種真理,一種上帝的含義,也就是“上帝是無與倫比的偉大的存在”,讓人無法想象比上帝更偉大、地位更高的東西。然而單憑這一理念,並不能全然說服否定上帝的人。安瑟爾謨認為,假如否認上帝的人理解了上帝的定義,那上帝的表述就存在於他的理智中,也就是說,上帝這樣“一個無與倫比的偉大的存在者”是存在他的心裏的。也許此刻他還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但是這種東西事實上是存在的。因為“心靈中的存在”和“現實中的存在”兩者之間有巨大的差別。但是,無與倫比的偉大的事物不能隻存在於思想中,如果它僅存在於思想,那麼就可以假設它也存在於現實,它就會更加偉大。或者設想一個既存在於思想又存在於現實的偉大存在者比它更加偉大,這一切都和“無與倫比的偉大的存在者”的意義自相矛盾。所以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東西,也就是上帝,存在於思想和現實中。

安瑟爾謨覺得人的心中都存在著一個至高無上的人,隨後他又提出至高無上者不可能隻是人心中的觀念,而是存在於現實中的。上帝就是這樣的至高無上者,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上帝必然存在於現實中。

黑格爾讚賞安瑟爾謨這一論證鼓勵了經院哲學家的哲學,並且把哲學和神學結合起來。但是也有人對安瑟爾謨的論證持反對態度。法國隱修士高尼羅對此激烈批駁,托馬斯·阿奎那放棄使用這一論證,這個論證最終在康德的哲學中遭到沉重的打擊。

安瑟爾謨證明上帝存在的觀點反映出他是一個極端的唯實論者。感官認識的存在不是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精神認識的共相,共相作為實體,先於且離開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他認為世界上存在一種純粹的共相,這種共相不體現為任何單一的事物。相反,個別事物存在隻是因為它是共相的結果。

阿伯拉爾的反權威思想

認識阿伯拉爾的哲學之前,需要先了解他的老師及批判對象洛色林(約1050年-約1112年)。洛色林生於法國,曾經講學,也當過牧師。1092年,他的學說被宗教控告為異端。他的著作幾乎全部失傳,僅剩一封寫給阿伯拉爾的討論三位一體的信,所以現存對他學說的闡述,基本上是從安瑟爾謨和阿伯拉爾的著作中了解到的。

洛色林否認一般的真實性,認為共相是“聲音”或是“名詞”,是人類抽象思維創造出來的東西。他還進一步認為,由部分組成的整體沒有真實性,隻有部分才是真實的存在。實際上,整體由許多獨立實體組成,整體是個空洞的名稱。安瑟爾謨說過,洛色林以唯名論的原則作為出發點,否認基督教的一神論,認為三位一體的神不存在,關於聖父、聖子、聖靈三位神作為三個個體單獨存在的觀點才是真實可信的。原罪是虛假的,真實的罪惡是個別人、個別行為製造的具體的惡。羅馬聖教會是一個虛名,各個地方的分教會才是真實的存在。這種唯名論從根源上動搖了羅馬教會的統治,最後導致他的唯名論難以與教會正統調和。

阿伯拉爾,生於1079年,卒於1142年,法國人,早年師從洛色林,後來對洛色林的極端唯名論不滿,轉而向香浦的威廉學習,但又對威廉的極端唯實論不滿意而展開爭辯,迫使威廉的觀點發生變化。阿伯拉爾的代表作有《是與否》《論神聖的統一性和三一性》《基督教神學》《神學引論》《認識你自己》等。

阿伯拉爾反對迷信,他通過教會教父著作中的矛盾、錯誤,認識到做學問時要保持經常懷疑的態度來解決問題,從懷疑權威開始,根據理性進行研究、驗證,最後獲得真理。這為後來以笛卡兒等人為代表的法國懷疑精神開了先河。恩格斯對他的反權威思想進行了高度的讚揚,認為他抵抗教會權威,是對盲目的信仰進行永不鬆懈的鬥爭。

阿伯拉爾的懷疑思想並沒有達到挑戰《聖經》權威的程度。在他看來,辯證法是除了《聖經》之外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成為基督徒和做邏輯學家是一回事。在《是與否》一書中,他運用了辯證法題材,對一些教會權威和問題展開爭辯,揭露矛盾,並把矛盾交由讀者解決。

阿伯拉爾具體地分析了波菲利提出的三個共相的問題。他認為,就“種”和“屬”的所指而言,它們是真實的;對於他們的命名來說,卻不是真實的存在。種和屬在“給個別的事物命名”的情況下是有形體的;在“都不是個別的、限定的命名”而言,是無形體的。對於共相和事物的關係而言,它是可感覺的;就其表現方式而言,卻是不可感覺的。阿伯拉爾繼承了洛色林的唯名論學說,堅信個別事物的真實存在,反對共相的客觀實在性。阿伯拉爾認為共相是人們理智中的概念,共相不是實體,它所指的實際存在也不是實體。共相所指是“無限的事物”,也就是個別事物之間的一種相似性。阿伯拉爾從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三個方麵解釋了共相問題,體現了一定的辯證思想。他的這個觀點被後人稱為溫和的唯名論或“概念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