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經院哲學的三個發展階段(3 / 3)

從唯名論原則來看,阿伯拉爾認為善惡的原因是個人的意向和良知。一個行動的是與非,在於行動者的動機,而不是後果。就算同一人在不同時間做同樣的事情,因為意向不同,行為的好壞也是各異的。行動隻要向善出發,就是善的;如果是從惡的意向出發,就是惡的。惡沒有實體,隻是缺乏善,是做了不該做的事,該做的事卻不做。他給道德上的善惡增加了神學前提:“我們的罪惡是對造物主的侮辱,犯罪就是藐視造物主。”他還強調道德的評判取決於個人的主觀意識,揭示了一種個體主義的傾向。除了上帝的好惡,他還把公眾的輿論作為評判善惡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道德世俗化的傾向。

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爭辯

中世紀哲學存在唯名論和實名論兩大派別對立的情況。唯名論認為,存在的事物都是個別的,除了心靈之外沒有共相;實在論認為,共相不僅是心靈中的一般概念,而且是這些概念的外部實在。簡單來說,唯名論具有唯物主義傾向,實在論具有唯心主義傾向。它們都有各自的正確和局限之處,兩者在爭辯中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推動了哲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唯名論和實在論的長期爭辯,對於西方哲學史具有重要意義。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爭辯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12世紀關於概念意義進行的認識論和邏輯爭辯;第二,13世紀關於個別存在進行的本體論和神學爭辯;第三,14世紀奧康主義唯名論造成了經院哲學的解體和衰落。

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爭辯雖然在中世紀發生,但是爭辯卻是從古代哲學開始的。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生成線索,貫穿了從亞裏士多德經過晚期羅馬哲學到早期經院哲學的過程。

3世紀,波菲利在《亞裏士多德〈範疇篇〉導論》中最早提出關於共相的三個問題,6世紀,波愛修對此進行翻譯並注釋,給出了自己的解答。11世紀末,波愛修的邏輯著作被作為教材普遍使用,他的觀點引起廣大師生的注意,經院哲學出現實在論和唯名論的明顯對立。洛色林第一次提出唯名論,用他的唯名論來解釋“三位一體”,會得到父、子、聖靈是三位個別的神,反映了極端唯名論的觀點。1092年,索鬆主教會議駁斥他犯了“三神論”的謬誤。安瑟爾謨是極端的實在論者,他的本體論證明,事實上是把上帝看作最高理念,並指責洛色林是“使用辯證法的異端”。阿拉伯爾關於共相理論的著作《波菲利集注》保留了早期唯名論和實在論爭辯的完整資料,解答了共相性質的問題。

13世紀至14世紀,經院哲學有法國巴黎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兩個中心。巴黎大學盛行亞裏士多德主義,牛津大學著重進行數學和自然的研究,興起與唯名論有關的重視經驗思想,對當時的歐洲和後世有重要影響。托馬斯整合了柏拉圖主義理念論和亞裏士多德實體本質論,以及理智從感覺中抽象出概念的認識論,試圖調和實在論和唯名論的爭辯。羅吉爾·培根(1214-1292年)否定極端實在論,肯定個別事物的獨立存在。他認為可以通過數學推理和經驗獲得認識,個別的事物既是唯一的存在,也是經驗的來源。他還是第一個提出“實驗科學”概念並應用的人。約翰·鄧斯·司各脫(1265-1308)創造了“此性”概念,認為“此性”是概念不可表述的終極本質,“共相”是可用概念把握的本質。他還提出,理智無法把握實體的終極原則,導致他的理論最後強調意誌高於理智。司各脫主義為法蘭西斯會的正統學說,托馬斯主義是多明我會的正統學說,他們的爭辯造成經院哲學的第一次分裂,導致後來的奧康主義造成經院哲學更加嚴重的分裂。

威廉·奧康,生於約1300年,卒於1350年。用13世紀興起的詞項邏輯區分“指稱”和“指代”,“共相”和“殊相”。他意識到這個區分能克服早期唯名論缺陷,通過詞項的意義確定事物的性質和概念,發展出新的唯名論。此外,還有“奧康剃刀”、證據知識和自明知識等,都具體地體現了奧康把詞項邏輯與唯名論結合的思想。奧康的唯名論改變了固有的世界圖式,打破了以前認為“上帝處在頂端,人可以自上而下推導上帝屬性”的等級係統,提出“上帝以下的事物都是平等的個體”的觀點。

14世紀下半葉,奧康的唯名論成為經院哲學流行的學說,被稱作“現代路線”,與司各脫主義和托馬斯主義的“老路線”對立,這兩條路線不僅代表共相性質的分歧,還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風格。“老路線”代表教條主義的、思辨性的經院哲學傳統,而“現代路線”以批判的、經驗的、具有科學探索精神作為主要特點。唯名論的思潮從內部瓦解了經院哲學,神秘主義異端、宗教改革、市民和農民反封建反教權的群眾運動則是從外部衝擊了經院哲學。自15世紀開始,西方哲學進入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