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解放思想的文藝複興哲學(2 / 3)

《君王論》麵世以來,對整個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學術領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為第一部政治禁書,它受到無數世人的矚目。在整個人類思想史上,《君王論》是一部獨特的存在:一方麵遭受著無情的毀謗和禁忌,另一方麵卻贏得了空前的聲望。問世460年以來,它向來是政治家、謀略家、野心家關注的焦點,長期以來受到猛烈的打擊。一直到20世紀後期,人們才開始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它。《君王論》在西方被譽為影響世界的十大名著之一,是人類曆史上關於政治鬥爭技巧做出的最精辟、最獨到、最誠懇的報告。它的作者馬基雅弗利也因此被稱為第一位把政治和倫理學區分開來的政治思想家。

宗教改革理論的旗幟

人文主義運動席卷歐洲,動搖了教會的權威,宗教改革運動應運而生,勢不可當。16世紀,德國率先爆發宗教改革運動,接著在瑞士、英國、法國以及北歐等國家相繼興起聲勢和規模巨大的宗教改革運動,之後羅馬教會的統治權力大不如前,人們自行成立的新教規模逐漸擴大,經過長期不懈的鬥爭,最終獲得了合法的地位。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宗教改革延伸了人文主義在宗教神學領域的影響,甚至產生了比人文主義更加深遠的影響。在這一次改革的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他們的宗教哲學思想是宗教改革理論的旗幟。

1501年,馬丁·路德在愛爾福特大學學習法律,1505年獲得碩士學位後突然進入修道院研究神學。1507年,他升任為神父,1512年取得神學博士學位,1515年擔任維滕貝格大學的神學教授。1517年,他強烈反對教皇用修建聖彼得大教堂作為理由在德國兜售贖罪券,於是在維滕貝格教堂的大門上貼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由此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前後發表了《致德意誌基督教貴族公開書》《教會的巴比倫之囚》《論基督徒的自由》三大著作。

路德宗教改革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靈魂如何獲救的問題,是基督教的中心教義”。《聖經》中說:“義人必因信而得生。”路德對此提出:“獲救隻依靠人的信仰,和善功、教會的中介作用毫無關係。”在《論基督徒的自由》一文中,路德全麵、係統而具體地解釋了他的“因信稱義”學說。路德對於羅馬教皇直接統治各國教會的行徑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宣揚世俗的政權高於教權,倡導每個國家都有權創立、管理本國的教會。這種民族主義的傾向,順應了當時歐洲各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需要。

在個人權力方麵,路德認為人和人的區別就在於信仰的不同。隻要受洗入教,心裏有信仰存在,人人都能成為祭司,都是“屬靈等級”,都可以擁有和教皇、主教同等的權力。每個人都有權閱讀和解釋《聖經》,並且能夠通過《聖經》和上帝直接交流。主持聖禮和傳道由專職的人來進行,但是他們僅僅提供一種服務,是“執事、仆人和管家”,沒有高於其他教徒的特權。馬丁·路德反對教會權威,主張一切思想取決於個人信仰,和當時歐洲各國流行的宣揚個性解放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基本精神一致。他打破了人們對外在權威的信仰,但是又在人們的內心恢複了信仰的權威。

加爾文,生於1509年,卒於1564年,出生於法國,曾在巴黎大學接受過良好的教育。1536年為了逃避宗教迫害,他來到日內瓦,並在這裏成為宗教改革的領袖。他的代表作有《基督教原理》,這部著作整合了德國和瑞士宗教改革的理論成果,嚴謹並係統地論述了基督教教義,成為新教改革的主要指導書和經典名著。

加爾文認為,人的本性不是局部墮落,而是整個墮落。他主張的“因信稱義”不隻是信仰的皈依,而是人從舊至新的全身心的轉變。在這個轉變之中,心比理智更加重要。理智認識信仰對象,心將把握了的信仰對象轉變為情感和行善避惡的意誌,信仰在忠誠的心中達到了知、情、意的統一。

加爾文論述“因信稱義”是出於上帝的拯救,“因信稱義”是上帝的恩典,上帝的選擇是預定的結論。他還比其他宗教改革的哲學家更加重視法律,認為上帝的意願通過法律體現出來,自覺遵守法律就是絕對服從上帝,基督徒的自由是信仰、道德和法律。他曾試圖在日內瓦進行雙重治理,並把它建設為榜樣,稱其為上帝之國,實際上是政教合一的專製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