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8世紀的法國啟蒙哲學(1 / 3)

孟德斯鳩的資產階級國家和法學理論,對後世的政治製度具有重要意義,直接影響法國大革命,後來擴展到全世界。孟德斯鳩將政體劃分為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製政體三種。他承襲了洛克的分權理念,主張“三權分立”,對資產階級政治製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價值。他把權力分為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部分,由三個不同的國家機關掌握,權力相互製衡。君主行使行政權,議會行使立法權,法院行使司法權。孟德斯鳩還認為隻有國家實行分權與製衡,才能保障公民的生命自由。

孟德斯鳩代表資產階級主張平等、自由,包括言論、信仰和出版自由,取消財產的極端不平等,提出要在法律的製約下實現自由。他還提到了刑罰應該與犯罪內容相符,反對暴力逼供。

孟德斯鳩認為,法律體現了人的理性,要注重法的作用。他的政治理論、法律學說為資產階級法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後世資產階級的政治製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還在延續。

伏爾泰,生於1694年,卒於1778年,原名弗朗梭阿·馬利·阿魯埃,出生於法國巴黎,是18世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主要的哲學代表作有《哲學通信》《形而上學論》《論靈魂》《哲學辭典》等。

受牛頓和洛克的影響,伏爾泰否定笛卡兒提出的形而上學和“天賦觀念論”,非常認可洛克的哲學思想,思想主要偏向於唯物論的經驗論。他認為物質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人們的感覺是最原始的觀念,是觀念和知識僅有的來源。這體現了伏爾泰思想中形而上學的限製,在曆史觀上有唯心論的傾向。

伏爾泰是個特殊的自然神論者,他認同上帝創造了世界,推動世界發展,但上帝在創造世界後就一直休息,與世界再也沒有任何關聯,所以世界是根據自身的定律在運轉。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這也是一種唯物主義思想,體現了對宗教神學的反對態度。伏爾泰把自然法作為人為法的依據,認為人性中蘊藏著自然法,人為法與自然法越相近,和諧社會就更加指日可待。

伏爾泰指出國家的產生來源於暴力,民族之間相互爭鬥,在戰鬥中獲得最終勝利的人將擁有統治權,發展君主的權力,國家由此誕生。伏爾泰深刻地批判了封建製度,否定教權主義。他指出人們缺乏教育才會導致社會罪惡的發生,教會擁護的蒙昧主義大大地阻礙了反封建進程。他立足於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消除中世紀規章製度的束縛,廢除等級特權,懇求國家沒收教會的土地,要求國家權力大於教會。但是資產階級的局限,使得他的主張受到限製。

伏爾泰的哲學思想既反映了唯物論傾向,又對唯心論做出妥協,遊走在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體現了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反人民性。他既反對天主教和教權主義,又反對無神論,認為宗教有必要繼續存在。他的思想中充滿矛盾,折射出當時法國資產階級一麵提倡改革,一麵畏懼人民群眾的特點。

孟德斯鳩的資產階級國家和法學理論,對後世的政治製度具有重要意義,直接影響法國大革命,後來擴展到全世界。孟德斯鳩將政體劃分為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和專製政體三種。他承襲了洛克的分權理念,主張“三權分立”,對資產階級政治製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價值。他把權力分為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部分,由三個不同的國家機關掌握,權力相互製衡。君主行使行政權,議會行使立法權,法院行使司法權。孟德斯鳩還認為隻有國家實行分權與製衡,才能保障公民的生命自由。

孟德斯鳩代表資產階級主張平等、自由,包括言論、信仰和出版自由,取消財產的極端不平等,提出要在法律的製約下實現自由。他還提到了刑罰應該與犯罪內容相符,反對暴力逼供。

孟德斯鳩認為,法律體現了人的理性,要注重法的作用。他的政治理論、法律學說為資產階級法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後世資產階級的政治製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還在延續。

伏爾泰,生於1694年,卒於1778年,原名弗朗梭阿·馬利·阿魯埃,出生於法國巴黎,是18世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主要的哲學代表作有《哲學通信》《形而上學論》《論靈魂》《哲學辭典》等。

受牛頓和洛克的影響,伏爾泰否定笛卡兒提出的形而上學和“天賦觀念論”,非常認可洛克的哲學思想,思想主要偏向於唯物論的經驗論。他認為物質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人們的感覺是最原始的觀念,是觀念和知識僅有的來源。這體現了伏爾泰思想中形而上學的限製,在曆史觀上有唯心論的傾向。

伏爾泰是個特殊的自然神論者,他認同上帝創造了世界,推動世界發展,但上帝在創造世界後就一直休息,與世界再也沒有任何關聯,所以世界是根據自身的定律在運轉。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這也是一種唯物主義思想,體現了對宗教神學的反對態度。伏爾泰把自然法作為人為法的依據,認為人性中蘊藏著自然法,人為法與自然法越相近,和諧社會就更加指日可待。

伏爾泰指出國家的產生來源於暴力,民族之間相互爭鬥,在戰鬥中獲得最終勝利的人將擁有統治權,發展君主的權力,國家由此誕生。伏爾泰深刻地批判了封建製度,否定教權主義。他指出人們缺乏教育才會導致社會罪惡的發生,教會擁護的蒙昧主義大大地阻礙了反封建進程。他立足於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消除中世紀規章製度的束縛,廢除等級特權,懇求國家沒收教會的土地,要求國家權力大於教會。但是資產階級的局限,使得他的主張受到限製。

伏爾泰的哲學思想既反映了唯物論傾向,又對唯心論做出妥協,遊走在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體現了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反人民性。他既反對天主教和教權主義,又反對無神論,認為宗教有必要繼續存在。他的思想中充滿矛盾,折射出當時法國資產階級一麵提倡改革,一麵畏懼人民群眾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