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8世紀的法國啟蒙哲學(2 / 3)

盧梭的小資產階級激進派思想

雅克·盧梭被稱為法國啟蒙運動中最激進的思想家。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把盧梭的自由、平等和人民主權的思想作為思想和戰鬥的指導理論。作為啟蒙思想家的其中一位,盧梭不僅僅停留在理性、文明等思想中,他還關注到自然與文明的對立關係,揭露人類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對社會的發展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為了對抗社會的不平等現象,盧梭提出關於共和國理想的觀點,對後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生活的挫折與艱難使得盧梭更加懂得民生疾苦。大約20歲時,盧梭開始學習貝爾、笛卡兒、洛克、萊布尼茨、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等人的論著。1742年,盧梭在巴黎與孔狄亞克和狄德羅結為好友,加入啟蒙運動陣營。盧梭發表的論文《論科學和藝術的複興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使他蜚聲文壇,著稱於世。後來,盧梭繼續出版了《新愛洛伊斯》《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論教育》等論著,以及《山中書簡》《懺悔錄》等自傳性作品。1778年,盧梭逝世。盧梭的社會政治學說是他生前最大的貢獻,主要討論“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和“克服社會不平等的方法”。盧梭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啟蒙運動時期的自我反思與批判。

盧梭以自然法的理論作為前提,提出了社會政治學說,指出自然與社會存在的矛盾。在他看來,尋求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必須從人的“自然狀態”說起。盧梭用抽象分析法,比較社會的人與自然人,探求去除社會性的人的自然本性。“自然狀態”下的人隻存有簡單的欲望需求,自然人的心靈中存在著“自我保存”和“憐憫”兩個最原始的原則,這兩個原則催生了自然法的準則。後來,人通過“自我完善化”和借助外部因素從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語言、文明、道德等開始出現。人與人的交流促進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這時候產生了私有製,就是造成人類不平等的根源。盧梭提出的“私有製是造成人類不平等的根源”觀點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私有製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無法消除,隻能對其進行相應的製約。以這個概念作為出發點,盧梭又更進一步地闡述了社會不平等的發展階段。

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兩種不平等,一是自然不平等,二是社會不平等。在自然狀態下,人與人的差異不明顯,但是處於社會狀態下,社會的不平等會導致自然不平等越來越明顯。社會不平等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體現在私有製的產生。私有製導致統治和奴役關係、暴力與掠奪關係的發生,推動社會陷入戰爭。第二個階段是私有財產受法律保護。在戰爭中,社會地位更高的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假意與受奴役的人簽訂契約,創立國家政權,人們形成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富人的財產被法律保護起來。第三個階段是專製統治的形成。富人居於統治地位,受到法律的保障,權力更加穩固,政府的腐敗促使權力高度集中,形成專製統治,統治者自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把人民當作奴隸。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卻導致人類不平等的程度越來越深,道德越來越墮落。恩格斯對盧梭關於社會不平等發展階段的觀點給予了高度評價,他的思想中反映了深遠的辯證法思想。

盧梭社會政治學的最高目的是自由和平等。《社會契約論》探討的是如何實現社會平等的途徑。盧梭致力於尋求一種合法的社會契約,以此取締不平等、不自由的社會契約。合法的社會契約能夠推動合法權利和正常的政治製度的建立,契約能夠使人類社會形成一個具有公共人格的共同體,之前稱作“城邦”,如今稱作“共和國”。共和國的主權屬於人民,在人民主權的國家,每個人既是統治者也是被統治者,兩者的意義是相對的。盧梭否定洛克和孟德斯鳩的分權學說,認為人民主權是不可分割的。盧梭既不讚同專製,也不讚成君主立憲製,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他提出的社會契約,用道德和法律的平等取代自然的不平等,從而真正落實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盧梭的思想受到諸多爭議,他的思想和其他啟蒙思想家確實不同。盧梭的政治學說對康德的研究具有啟迪作用,進一步反思啟蒙主義,時至今日,依然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法國唯物論哲學的代表人物

拉美特利、狄德羅、霍爾巴赫、愛爾維修和孔狄亞克等人都是18世紀法國唯物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也是百科全書派的重要人物。百科全書派是唯物論支持者在啟蒙運動中的聚集地,它與其他文學流派不一樣,因為編寫《百科全書》而著稱於世,該學派的哲學家們一致否定封建主義和宗教神學。百科全書派的領導者是狄德羅,啟蒙思想家們通過《百科全書》向封建勢力發起衝擊。這本書體現了啟蒙運動的精神,表示法國啟蒙運動發展到高潮。

拉美特利,生於1709年,卒於1751年。他出生於布列塔尼地區,是18世紀唯物主義哲學的第一人。他早期修習神學,後來學習醫術,並出版了不少醫學著作。1745年,他的第一部哲學論著《心靈的自然史》麵世,1747年出版了《人是機器》,這兩部作品導致他受到教會的反對和迫害,被迫逃亡到普魯士。之後,他又出版了多部哲學著作《人是植物》《伊壁鳩魯體係》和《論幸福》等。他在自己的哲學論著中,有條理地研究和探討自然,深入了解人和人的心理活動、道德生活等問題。他的思想理念中透露出他的唯物論和無神論精神,非常值得後人借鑒學習。

狄德羅,生於1713年,卒於1784年。他出生於法國朗格爾市,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之一,支持唯物主義,同時也是文學家,他領導百科全書派並參與編撰了《百科全書》。1728年,狄德羅到巴黎路德維克大公學院學習邏輯學、修辭學、倫理學等,而且接觸到培根和霍布斯等哲學家的經驗論哲學。1732年結束學業後,一直以寫作為生。狄德羅在哲學、美學、文學方麵都頗有見地。1745年,狄德羅開始參與《百科全書》的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