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從康德到黑格爾(1 / 3)

康德認為,知識是通過感官和理性獲得的,人生來就可以把經驗轉變成知識,也就是範疇。如果沒有天生的範疇,我們就不能認識和理解世界。這個觀點融合了英國的經驗主義和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此外,康德的倫理學學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還通過太陽係的概念做出一個大膽的理論假設,被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假設”。

在康德眼中,時間和空間具有特別的含義。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說,沒有物體能夠處在沒有時間和空間的世界中。這就說明了如果沒有時間和空間,經驗就是不存在的,時間和空間是一切經驗的前提。經驗必須從心靈之外獲得,人能夠認識自己周圍的世界,但是永遠不能認識自己,必須有時間、空間和範疇才能生成知識。

康德否定並推翻了休謨因果律的觀點。休謨認為人們看到兩個現象相互聯係是出於習慣,而不是由於因果律。人們不能感覺到因果律的存在,所以休謨片麵地認為人們不能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在康德看來,人類的理性是因果律的來源,他一方麵承認休謨提出的因果律不來源於經驗的觀點,另一方麵卻堅信自然法則即人類認知的法則可以由此證明。所以因果律反映了人類的理性。

在宗教方麵,康德認為上帝的存在無法通過經驗或理性來證明,人們設想上帝存在,是為了維護社會道德。他稱這種信仰是“實踐的假設”,也就是為了實踐而設立的無法證明的假設。

在倫理學的問題上,康德反對外因主宰意誌的觀點,他主張意誌為自己立法,人類天生就能辨別是非,這種能力不是後天得到的。這裏提到的自然法則至高無上,一切情況皆可代入使用,是普遍存在的道德規範。在康德看來,單純為了義務而行動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道德行為,如果是帶有利益目的來做事的行為,就不能稱作道德的行為。所以,一個人的行為道德與否,在於其做事的動機。康德還提到,人們的行為符合道德規範,才是自由的,因為人們所做的都符合自己製定的道德規範,如果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不能稱為自由了,這樣會令人不自主地成為一切事物的奴隸。康德的學說主要解決四個問題:我可以認識什麼?我應該思考什麼?我期盼什麼?人是什麼?

哲學界評價康德是“說不盡的康德”,時至今日,康德的批判哲學體係依然熠熠生輝,後人還能從其學說中挖掘出巨大的實用價值。

“耶拿的靈魂”費希特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生於1762年,卒於1814年。他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拉梅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近代宣揚道德宗教思想過程中做出重大貢獻。《試評一切天啟》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使他著稱於世,他在書中用先驗哲學來表述理性主義宗教觀。為了更好地闡述他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宗教觀,他又發表了《論我們信仰上帝統治世界的根據》《向公眾呼籲》《法律辯護書》等著作。他的思想觀點受到歌德、席勒、荷爾德林、黑格爾的讚譽,把他稱為“耶拿的靈魂”“這個世紀最偉大的思辨家”。之後,他進一步研究哲學理論,完成了《人的使命》和《極樂生活指南》。他把基督教教義和知識學相結合,闡述絕對自我和上帝的關係,探究他學說中的精神世界理論。他主張道德與宗教統一,將純粹道德理想和上帝的信仰融合,倡導人們打破感性約束,遵循道德規範。這體現了費希特從理性主義出發,構造道德宗教的觀念。

康德認為,知識是通過感官和理性獲得的,人生來就可以把經驗轉變成知識,也就是範疇。如果沒有天生的範疇,我們就不能認識和理解世界。這個觀點融合了英國的經驗主義和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此外,康德的倫理學學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還通過太陽係的概念做出一個大膽的理論假設,被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假設”。

在康德眼中,時間和空間具有特別的含義。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說,沒有物體能夠處在沒有時間和空間的世界中。這就說明了如果沒有時間和空間,經驗就是不存在的,時間和空間是一切經驗的前提。經驗必須從心靈之外獲得,人能夠認識自己周圍的世界,但是永遠不能認識自己,必須有時間、空間和範疇才能生成知識。

康德否定並推翻了休謨因果律的觀點。休謨認為人們看到兩個現象相互聯係是出於習慣,而不是由於因果律。人們不能感覺到因果律的存在,所以休謨片麵地認為人們不能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在康德看來,人類的理性是因果律的來源,他一方麵承認休謨提出的因果律不來源於經驗的觀點,另一方麵卻堅信自然法則即人類認知的法則可以由此證明。所以因果律反映了人類的理性。

在宗教方麵,康德認為上帝的存在無法通過經驗或理性來證明,人們設想上帝存在,是為了維護社會道德。他稱這種信仰是“實踐的假設”,也就是為了實踐而設立的無法證明的假設。

在倫理學的問題上,康德反對外因主宰意誌的觀點,他主張意誌為自己立法,人類天生就能辨別是非,這種能力不是後天得到的。這裏提到的自然法則至高無上,一切情況皆可代入使用,是普遍存在的道德規範。在康德看來,單純為了義務而行動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道德行為,如果是帶有利益目的來做事的行為,就不能稱作道德的行為。所以,一個人的行為道德與否,在於其做事的動機。康德還提到,人們的行為符合道德規範,才是自由的,因為人們所做的都符合自己製定的道德規範,如果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不能稱為自由了,這樣會令人不自主地成為一切事物的奴隸。康德的學說主要解決四個問題:我可以認識什麼?我應該思考什麼?我期盼什麼?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