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從康德到黑格爾(2 / 3)

哲學界評價康德是“說不盡的康德”,時至今日,康德的批判哲學體係依然熠熠生輝,後人還能從其學說中挖掘出巨大的實用價值。

“耶拿的靈魂”費希特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生於1762年,卒於1814年。他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拉梅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近代宣揚道德宗教思想過程中做出重大貢獻。《試評一切天啟》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使他著稱於世,他在書中用先驗哲學來表述理性主義宗教觀。為了更好地闡述他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宗教觀,他又發表了《論我們信仰上帝統治世界的根據》《向公眾呼籲》《法律辯護書》等著作。他的思想觀點受到歌德、席勒、荷爾德林、黑格爾的讚譽,把他稱為“耶拿的靈魂”“這個世紀最偉大的思辨家”。之後,他進一步研究哲學理論,完成了《人的使命》和《極樂生活指南》。他把基督教教義和知識學相結合,闡述絕對自我和上帝的關係,探究他學說中的精神世界理論。他主張道德與宗教統一,將純粹道德理想和上帝的信仰融合,倡導人們打破感性約束,遵循道德規範。這體現了費希特從理性主義出發,構造道德宗教的觀念。

費希特繼承了康德的哲學思想,他在《試評一切天啟》這本書裏合理地詮釋了天啟信仰,並且重點探究了天啟概念的起源、必要性和評判標準。他認為,天啟的概念起源於宗教。

受康德哲學的啟發,費希特的論證也是從道德準則開始的。宗教信仰的起源無法通過感性和理性證明,但是能夠用道德準則和道德意誌的反思進行解釋。在費希特看來,道德秩序有兩種意義:一是作為道德準則的保障;二是屬於超感性世界。

費希特將道德理想的高度上升到與宗教齊平,他堅信上帝就是道德秩序,他反對把上帝人格化,認為上帝不是實體。他還認為,人的範疇是人格和意識的起源。他確信,宗教的本質就是先驗哲學信奉的道德秩序,先驗哲學主張人們建立道德規範。當費希特認為上帝是道德秩序的時候,體現了他學說中關於上帝的幾個概念:

第一,上帝與道德秩序同等時,就表示上帝和道德規範密不可分。第二,上帝的存在是永恒的、無限的,拒絕把上帝人格化,上帝不是實體。上帝作為一種道德秩序,時空的限製對他不起作用。第三,不能通過“存在”來表達上帝,上帝是一種行動,具有無限性和能動性。

上述特征反映了費希特的宗教學說非比尋常,對於上帝的概念並不像之前那樣以傳統的標準來解釋,他先建立理性先驗哲學理論,運用道德法則的意義,揭露上帝和善、倫理以及人們行為準則的統一。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費希特一直追求純粹的道德理想。

從純粹哲學上來說,費希特提出的上帝的概念相比於康德的觀點更具有優越性。費希特的思想觀念中,上帝就是道德世界秩序,是絕對第一的,這就統一了上帝與道德秩序的關係。從此,上帝完全道德化,費希特把康德主張的“道德導致宗教”演變成“道德與宗教相等”,他把宗教哲學和倫理學合為一體。人們把費希特這種宗教觀念叫作“道德神學”。

費希特到了柏林之後,重新審視自己的宗教哲學觀念,他通過《人的使命》和《極樂生活指南》這兩部著作,更加具體全麵地論述了自己的宗教觀,加深了宗教信仰的程度,逐漸從主觀唯心主義過渡到信仰世界。這個時候,費希特的宗教觀與知識學的變化緊密相連,紛繁複雜,值得關注的是以下幾點:

第一,是感性世界與超凡世界相互聯係。感性世界變化多端,超凡世界是無限的、永恒不變的。他認為想要進入超凡世界,隻能通過道德行為和信仰。

第二,是上帝概念的變化。費希特堅決反對把上帝人格化,上帝是無限存在的。上帝的地位至高無上,人與上帝有明顯的差別。

第三,是生活與存在的關係。費希特通過解決生活與存在的關係,向絕對存在過渡,還論證了實踐理性需要對道德和宗教進行論述,來指導人們生活。隻要信仰上帝,就能從生活中真正達到極樂。

費希特主張上帝等同於道德秩序,人們可以通過信仰和道德行為認識這個道德秩序,道德化的上帝在世界中無限存在,這個觀點可以稱作以道德為內核的泛神論宗教觀。這體現了費希特在近代德意誌宗教哲學中把宗教觀理性化的特點,在康德的宗教哲學前提下深化了道德哲學的發展。晚期的費希特認為自己的學說稍有空泛,於是調和知識和信仰、道德與宗教,引出新的“愛上帝”的觀點,反映了人生的本質意義和最高理想。費希特的宗教觀點包含了辯證法思想,也蘊含了對宗教的熱情,對後世的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