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從康德到黑格爾(3 / 3)

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

黑格爾,生於1770年,卒於1831年。他出生於德國西南部,將興起於康德的德國哲學運動發展到高潮,盡管他對康德的思想有諸多批評,但他的哲學體係還是從康德的學說基礎上建立的。黑格爾的曆史哲學極大地影響了政治理論,比如說馬克思就是黑格爾的忠實擁護者。

在政治方麵,黑格爾的思想包含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為自由主義思想創造了新方向。他的政治觀念結束了西方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政治理論,他的學說適應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

青年時期的黑格爾沉浸在神秘主義之中,致使他後來的觀點可以看作是理智化的神秘之物。出於對神秘主義的興趣,黑格爾在他的學說中保留了一個觀念:分立性不是實在的。他認為,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經驗主義者所說的事實,必定不合理。複雜的多種樣式的全體,黑格爾把它稱為“絕對”的精神的。他否定了斯賓諾莎主張的全體具有廣延性的觀點。

在黑格爾看來,世界的本原是絕對精神,絕對精神不是超乎世界一切物質的東西,它在不同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不同的形式,包括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所以絕對精神就是事物不斷更新、發展、永恒的生命曆程。黑格爾致力於研究哲學,就是為了運用自然、社會和思維表現絕對精神,探索它的發展階段和規律。事實上,他研究的是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是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論證它們的辯證統一。根據這個問題,黑格爾構建了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係,把絕對精神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邏輯學階段、自然哲學階段和精神哲學階段。黑格爾利用辯證法的原則,詳細地解釋了每個發展階段。

黑格爾不同於傾向形而上學觀點的人,區別主要體現在黑格爾注重邏輯和“辯證法”的三元運動。黑格爾的《邏輯學》(作者於1831年計劃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便已去世),是他畢生最重要的著作,想要理解他的思想,就要去了解這部書。黑格爾解釋,邏輯和形而上學是一回事,但是又和普通的邏輯全然不同。辯證法是由正題、反題與合題構成,真理的獲得需要經曆辯證法的所有過程,如果把認識看作一個整體,那麼它就具有三元作用。知識來源於感官知覺,感官知覺僅存在對客體的意識。用懷疑批判的態度對待感覺,然後使認識變為純主體的。最後,它實現認識,在這個過程中,主體和客體沒有差別。因此,認識的最高形態就是自意識。

在黑格爾眼中,思維達到最佳狀態的時候,思想是非常順暢的。真和假不一定是絕對的對立,沒有東西完全是假的,也不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真的。一些答案從一定的角度而言是真的,但是在哲學的意義上未必真實。在哲學上,“真理即全體”,所有部分事物都不完全是真的。

根據黑格爾的觀點,無論是從倫理還是邏輯來談論時間曆程,都是從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他認為這兩種意義難以區分,是因為邏輯的完善性就如同一個精密的全體一樣,不存在獨立的部分,像有理性的精神,形成一個各部分相互依存、趨同於單一目標的有機體。這也是倫理完善性的概念。黑格爾還認為,理性支配世界,所以世界曆史進程是合理的。

黑格爾提出,民族精神是曆史發展的本原,每一個民族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它達到辯證法過程的使命。他強調民族和自由的概念,是他政治哲學的重點,表達了他對國家的高度評價。他的《曆史哲學》和《法哲學原理》中都有關於國家哲學的觀念,和他的一般形而上學觀點大體一致。從宗教改革開始,國家的概念得到讚頌。黑格爾是路德派的激進新教徒,他在關於國家製度的理念上步入了驚人的極端。他認為國家是理性的,如果國家為了個人利益而存在,那麼個人既可以是國家的一員,也可以脫離國家。但是,國家和個人的關係並非如此簡單。國家的真正意義在於國家是客觀的“精神”,個人作為國家的一個部分,所以才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和倫理性。理性的國家是無限的。黑格爾還認為,戰爭在某種程度上是無法避免的,通過戰爭可以看清世界財產物品都是空虛的,戰爭能夠保全人們的倫理健康,戰爭並非絕對的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黑格爾的形而上學觀念中,強調國家的地位,使教會的地位有所下降。麵對黑格爾的哲學時,人們不可避免都會遇到一個基本問題:與部分相比,全體是否具有較多實在性和價值?黑格爾認為是肯定的。實在性的問題屬於形而上學的問題,價值的問題屬於倫理學的問題。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近代西方哲學的前提下,吸收了唯心主義和辯證法的思想,構建起西方哲學史上最大的哲學體係。他的哲學思想極大地啟發了後人,甚至在今日依然有巨大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