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母子反目,媚娘覬覦帝位(3 / 3)

媚娘卻不認為這次試探毫無意義——如此妄論社稷儲君之舉,雉奴竟沒發怒,足見他已對賢兒不滿甚深,隻是還沒動廢立之念,再接再厲吧!想至此她忙打圓場:“你這道士隻顧著胡說八道!萬歲走出這麼遠早就累了,還不快尋個歇息之處,幫萬歲按摩一下筋骨。”

“是是是。”明崇儼就坡打滾,忙在池畔選了塊平整的大青石,用道袍袖子撣了又撣,攙李治落座,揉肩捶背好一通忙。

此刻將近申末,日向西斜,一抹橙光遍染浮雲,西麵鳳凰山本就秀美,此刻被夕陽裝點得越發迷人,晚風拂過,鬆濤波動,時有翩翩孤雁向南翱翔。李治舉頭而望漸漸出神,也不知是耽於美景,還是在回味剛才那番話。媚娘見狀略退兩步,又朝明崇儼擠了擠眼。

“陛下。”明崇儼一邊輕輕捶背一邊道,“宮苑韶華,晚霞甚美,臣願誦詩一首以愉聖心。”也不待回應,脫口便吟:

上序春暉麗,中園物候華。

高才盛文雅,逸興滿煙霞。

參差金穀樹,皎鏡碧塘沙。

蕭散林亭晚,倒載欲還家。

李治很意外:“沒想到先生也精於詩賦。”

“我哪有這等才情?不過借花獻佛,此詩是弓嗣初所作。”

“那便無怪了。”弓嗣初是鹹亨五年進士科的狀元,李治印象極深,踞坐青石一時百無聊賴,他便輕輕低吟此詩,“中園物候華,高才盛文雅……蕭散林亭晚……”念完他突生疑惑,“弓嗣初何時作此詩?聽詞句莫非有文苑盛會?詩中所言林亭又是何處?”

“陛下明見秋毫。”明崇儼諂笑道,“致仕衛尉卿高正臣於洛陽城外置一別第,廣植林木、修建亭閣,數月前大會宗族子弟,還有許多文人參加,飲宴作詩好不暢快,這首詩便是那日留下的。”說到此處他故意停頓了一下,“右衛將軍高真行、戶部侍郎高審行雖未親往,但子侄輩的高瑾、高璿、高嶠、高紹等皆去赴會。聽說太子還特意給典膳丞高政放了假,東宮的格希元、周寶寧等許多人都跟著去了。”

李治不禁暗忖——自高履行死後申國公一脈便已衰落,高正臣成了渤海高氏最具聲望之人。如今他已退居林下,搞的什麼聚會?賢兒又跟著摻和什麼,還嫌籠絡的人不夠多?當初高家與長孫無忌過從甚密因而遭貶,這才赦回幾日又跟東宮勾勾搭搭。李治大為不悅,忙追問:“除這些人,赴會的還有誰?”

“勝友如雲,數不勝數啊!”明崇儼故作一臉興奮,如數家珍,“僅就我所聞,有雍州功曹參軍弓嗣初、霍王參軍郎餘令、趙公族人長孫貞隱、博陵崔氏崔知賢、王勃之兄王勔、弘文館學士徐昭、新科進士周彥暉,國子監的學生陳子昂、韓仲宣等。大家一來敬重高氏名望,二來也衝著太子麵子,連詩作賦推杯換盞,真乃盛會!”其實他雖有諫議大夫之職,卻成天在宮裏伺候,哪兒認識這許多人?這些話全是媚娘指使。

參加宴會的東宮屬官不僅有高政、周寶寧,還有擔任太子文學的周思均。他歸來將所見所聞告知兄長周思均,媚娘也就很快得知了。其實高氏林亭之宴純粹文人聚會,以詩會友、切磋藝業,與時政毫不相幹,媚娘卻敏銳地捕捉到了可利用之處。她借明崇儼之口列舉這份名單——京畿官員、藩王屬僚、長孫氏族人、五姓高門之人、被貶官員的親屬,再加上高氏族人以及一群剛入仕途的青年才俊。如果這些人都跟東宮關係密切,李治作何感想?媚娘的計謀實在狠辣,她勸李治離開長安養病正是為了進一步加劇父子隔閡。越不了解長安情況,李治的心就越是懸著,就越揣測李賢背後有何舉動。她表麵裝好人,時而為李賢說點兒好話,卻讓明崇儼在李治耳邊吹更厲害的邪風,一點點將李治的猜忌和憤怒逗引起來!

然而此刻李治聽了這一串名字,依舊麵無表情。他緩緩低下頭,凝望先帝立的那塊碑,低聲念著碑文:“唯皇撫運,奄壹寰宇,千載膺期,萬物斯睹。握機蹈矩,乃聖乃神,武克禍亂,文懷遠人……何人撫運?何人膺期?看來朕得給天下人提個醒了。”說罷起身而走,明崇儼呆若木雞,摸不清讒言究竟奏沒奏效。媚娘卻已露出笑容,追隨李治而去。

回去路上夫妻間無一句交流,但媚娘感到李治身上仿佛散發著強烈的戾氣。他不讓任何人攙扶,緊緊抿著嘴唇,額頭淌著汗水,雙眼冷冰冰望著腳下,邁著顫抖卻有力的步伐,竟一口氣登上高峻的丹霄殿,入殿後仍不停步,徑直走到禦案邊,拿起薛元超的那份奏疏。

張文仲端著藥碗過來:“陛下,請……”

李治睬都不睬,轉身吩咐李君信:“傳朕口諭,地方州縣賑濟百姓不力,反將救民義士下獄,此皆三省宰相督辦遲緩所致,太子粗疏不察也有過錯。責令秘書郎草詔,一概申斥!”短短一個時辰,他對此事的態度竟然完全轉變——何人撫運膺期,什麼是真正的帝王權威?說你好就是好,說你壞就是壞!

話音方落又見範雲仙手捧一份奏疏氣喘籲籲奔上殿來:“陛下,西、西征軍快馬奏……”

李治不待他說完就劈手奪過,展開來隻略微掃了兩眼,不禁雙眉高挑、渾身顫抖,胸中日漸鬱積的怒火再也無法壓抑:“啊……”他啞著嗓子大叫一聲,把軍報扯成了碎片!

二、怒不可遏

儀鳳三年九月,唐軍征討吐蕃再次戰敗。

回顧先前唐軍接連取得的小勝,似乎隻是吐蕃的計謀,噶爾讚婆一路敗退,故意誘唐軍深入。唐軍原本就人多勢眾,有輕敵之心,乘勝追敵更是不加戒備。又是追擊至大非川一帶,噶爾欽陵事先布置好的大軍突然殺出,先鋒劉審禮、王孝傑被圍。而在這關鍵時刻身為主帥的李敬玄竟被吐蕃人的淩厲攻勢嚇住,非但不救援,反而率先潰逃,唐軍各部頓時大亂,或戰或走各行其是。劉審禮、王孝傑被困陣中,英勇拚殺仍難突圍,結果身受重傷雙雙被擒,所率人馬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