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文朗皆驚詫莫名,悲喜交加,麵麵相覷。
“那兩天殿下昏迷不醒,病情每況愈下,初三醜時前後,殿下竟轉醒過來。我驚喜著要去喊太醫,卻被殿下阻止。殿下說,他怕是好不了了,讓我不要哭,為他準備詔書和印章,並認真記住他說的話。”
說著,她拿出一張詔書,攤開來。那筆跡雖無甚力道,甚至還有些拖遝,但我依然一眼便認出是文川的親筆。詔書內容更是石破天驚,紅彤彤的太子印跡之下隻有六個墨字——
願立五弟為儲。
我朝曆代規矩,太子一旦冊立,無重大過錯不可擅廢。太子殤則立其子,早殤無子則依太子遺詔或酌情改立。如今皇上病重,在這朝野上下吵成一片的情形下,文川的遺詔此時出現,將文朗也卷進皇位的爭奪,可謂又是一把利劍,定會將局勢攪個天翻地覆。
趙惜墨看向文朗:“殿下還給王爺留了話:‘五弟,江山和愉兒我都托付給你了,你要幫我照顧好。’”
文朗聽了滿麵悲傷,我更是淚水充滿了眼眶。
接下來她淒然地望我,我意識到文川也留了話給我,急得心都要跳出來。
“殿下留給愉兒妹妹的是:‘愉兒,沒有了我,你定要好好的,照顧自己,找出害我之人。’”
她垂下眼瞼,吸了一口氣,複又抬眼:“還有一句:‘愉兒,我終究負了你。’”
愉兒,我的愉兒,我定不會負了你。這是他臨北上前親口跟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然而他離開這人世前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竟是——愉兒,我終究負了你。
那個定不負我的人終究負了我,我再也抑製不住,淚如雨下。
我不知道趙惜墨是何時離開的,當我恢複意識時,文朗和睿蓉也離開了。環佩一臉擔心地望著我,我搖搖頭:“環佩,我不能再一味地沉浸在悲傷中了,我要堅強起來,川哥哥還說要我為他報仇呢。”
二十一日,已多年不理政事的老王爺被請了出來,與皇貴妃一起在朝堂主持議事。當眾人論辯得同往日無二之時,四王爺遣人送來手書一份,聲明自己才疏體弱,不願參與皇位之爭,請眾武將改立他人。於是文臣一派立刻占了上風,立小皇子致凡為儲幾成定局。
二十二日,皇上的狀況越發不好,眾臣皆主張盡快確立儲君及未來攝政的皇子和輔政大臣。此時,前太子側妃維寧郡主趙惜墨突然覲見,呈上前太子遺詔。經各部查驗,確為真跡,一時間朝野震撼,眾說紛紜。
以大將軍為首的一眾武將紛紛同意擁立五王爺,倪丞相等幾位重臣卻以前太子有後為由堅持己見。雖然聲援之人少了許多,但依舊不可輕視。
一邊是自己的孫兒,一邊是兒子,皇貴妃一時也沒了主意。老王爺更是意外,隻得吩咐改日再議。
這晚,當我聽文朗敘述了整個經過,心中也是複雜。
於公,若是立了尚在繈褓的致凡為儲,一旦皇上一個不好,十數年內朝內大權必會落入丞相之手。就算將軍相爭,國家內鬥也於江山無益。多年後又能否順利歸政,到那時攝政大臣根基已深,難免繼續左右江山。
我與文朗皆驚詫莫名,悲喜交加,麵麵相覷。
“那兩天殿下昏迷不醒,病情每況愈下,初三醜時前後,殿下竟轉醒過來。我驚喜著要去喊太醫,卻被殿下阻止。殿下說,他怕是好不了了,讓我不要哭,為他準備詔書和印章,並認真記住他說的話。”
說著,她拿出一張詔書,攤開來。那筆跡雖無甚力道,甚至還有些拖遝,但我依然一眼便認出是文川的親筆。詔書內容更是石破天驚,紅彤彤的太子印跡之下隻有六個墨字——
願立五弟為儲。
我朝曆代規矩,太子一旦冊立,無重大過錯不可擅廢。太子殤則立其子,早殤無子則依太子遺詔或酌情改立。如今皇上病重,在這朝野上下吵成一片的情形下,文川的遺詔此時出現,將文朗也卷進皇位的爭奪,可謂又是一把利劍,定會將局勢攪個天翻地覆。
趙惜墨看向文朗:“殿下還給王爺留了話:‘五弟,江山和愉兒我都托付給你了,你要幫我照顧好。’”
文朗聽了滿麵悲傷,我更是淚水充滿了眼眶。
接下來她淒然地望我,我意識到文川也留了話給我,急得心都要跳出來。
“殿下留給愉兒妹妹的是:‘愉兒,沒有了我,你定要好好的,照顧自己,找出害我之人。’”
她垂下眼瞼,吸了一口氣,複又抬眼:“還有一句:‘愉兒,我終究負了你。’”
愉兒,我的愉兒,我定不會負了你。這是他臨北上前親口跟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然而他離開這人世前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竟是——愉兒,我終究負了你。
那個定不負我的人終究負了我,我再也抑製不住,淚如雨下。
我不知道趙惜墨是何時離開的,當我恢複意識時,文朗和睿蓉也離開了。環佩一臉擔心地望著我,我搖搖頭:“環佩,我不能再一味地沉浸在悲傷中了,我要堅強起來,川哥哥還說要我為他報仇呢。”
二十一日,已多年不理政事的老王爺被請了出來,與皇貴妃一起在朝堂主持議事。當眾人論辯得同往日無二之時,四王爺遣人送來手書一份,聲明自己才疏體弱,不願參與皇位之爭,請眾武將改立他人。於是文臣一派立刻占了上風,立小皇子致凡為儲幾成定局。
二十二日,皇上的狀況越發不好,眾臣皆主張盡快確立儲君及未來攝政的皇子和輔政大臣。此時,前太子側妃維寧郡主趙惜墨突然覲見,呈上前太子遺詔。經各部查驗,確為真跡,一時間朝野震撼,眾說紛紜。
以大將軍為首的一眾武將紛紛同意擁立五王爺,倪丞相等幾位重臣卻以前太子有後為由堅持己見。雖然聲援之人少了許多,但依舊不可輕視。
一邊是自己的孫兒,一邊是兒子,皇貴妃一時也沒了主意。老王爺更是意外,隻得吩咐改日再議。
這晚,當我聽文朗敘述了整個經過,心中也是複雜。
於公,若是立了尚在繈褓的致凡為儲,一旦皇上一個不好,十數年內朝內大權必會落入丞相之手。就算將軍相爭,國家內鬥也於江山無益。多年後又能否順利歸政,到那時攝政大臣根基已深,難免繼續左右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