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1 / 3)

,好像表麵被磨損了一小片。但這不是磨損,而是所采集到物質的侵蝕!這佐證了我們的猜想:這種“流沙”具有驚人的侵蝕和轉化其他物質--特別是金屬--的能力。不久,我們在原子力顯微鏡下發現了它的本來麵目:一種可以自組裝和繁殖的分子機器,它的大小隻有幾十納米,結構十分繁複精細。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才弄明白它的結構和功能。

這種納米機器具有一定的“智能”,它是靠光能驅動的,在有充分光照的情況下,它可以不斷地在最基礎的層次上拆解其他的物質結構,找到合適的材料,並按照自己的形態重新組裝起來,實現自我繁殖。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麵對獵戶座α的那一麵上,隻要能照到陽光的地方,無不被這種納米流沙所占據,而在背麵卻完全不見蹤影。它們必然早已經占據了行星明亮的一麵,而其背麵卻因為缺乏光照而無法侵入。所以,這些可以不斷吞噬其他物質複製自身的“流沙”對我們並沒有真正的威脅,隻要減少光照到一定程度,它們的活動就會停止。

而每一部這樣的納米機器都有一個量子存儲器,其中儲存的信息主要就是那些歌聲。按照機器的設計,當它吸收了足夠多的能量,而又沒有其他物質可以用來繁殖自身的時候,就會啟動一個程序,其中的信息會以電磁波的形式發射出去,向宇宙空間中廣播。

我們逐漸推測出了事情的進程,當星歌號來到這裏後,就利用這顆行星表麵豐富的氫、鐵和矽等物質繁殖這種奇特的納米機器。在獵戶座α不變的照耀下,不久後,它們布滿了整整半個行星的表麵,但無法侵入其背麵。然後由於隕石撞擊之類的偶然原因,個別一些納米粒子脫離了行星表麵,被吸入獵戶座α內部,在那裏,它們利用殘留在恒星大氣中的原行星物質進行繁殖,從而竟然在恒星中“活”了下來,並不斷壯大自己。

但是如果這樣的話,何以我們並沒有收到太多這樣的廣播?幾百個探測器一個月裏才能收到一兩次?如果行星表麵遍布這些納米發射器,它們應該一刻不停地發射歌聲才對,那我們應該早就監聽到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因為變異。納米機器在繁殖自身並複製內部程序給子體的時候,偶爾會出現一些錯誤,會導致不能繁殖或者不能發射電磁波。前者不是問題,會被進化法則淘汰掉,最後總能有具有繁殖功能的納米機器存在。而後者則會通過繁殖累加起來。幾十代之後,還能進行廣播的納米機器就寥寥無幾了。而千年的漫長時光之中,又會發生這樣那樣的故障,讓它們一一報廢。如今,我們還能聽到幾句一千多年前的歌聲,堪稱奇跡。

但從這些納米機器中,我們終於得以修正錯誤的數據,盡可能恢複了原始的資料,從而找到了那些探險先驅們製造這些納米機器並錄入歌聲的原因。

VI

留在行星上的最後那位船員,他的名字是史蒂夫七世,他是第一個到達這裏的人類,也是這些納米機器的最後製造者,在這些歌曲的末尾,他錄下了一段話,講述了這些奇怪機器的由來。他用的語言和詞彙都非常奇怪,思維邏輯也很跳躍,我們隻能理解其中一部分。連蒙帶猜,才知道了故事後半截的大致內容。

在那場誤殺慘劇後,史蒂夫本想自殺,但臨時又心生退縮。極度的抑鬱和煩悶中,他鬼使神差地打開了電腦的數據庫,又鬼使神差地點進去了一個他平常從來不會去看的文件夾,然後胡亂點擊著,打開一個又一個下層目錄,最後,他發現了一些異國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