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高山景行,於煩瑣塵世間修行

最好的養生是養心,內心清淨則自然明澈,就像靜止的水能倒映事物一般。品行高潔便能遠離物累,就像無雲的天空一般一覽無餘。閑看庭前花開落,漫隨天外雲舒卷,當心靈不為俗世而奴役,順著生命的變化而走,除了歡喜,又哪裏會有什麼惆悵和悲傷呢!

心靈的空間——周國平

泰戈爾寫過一段話,意思是說:一個富翁並不表現在他的堆滿貨物的倉庫和一本萬利的經營上,而是表現在他能夠買下廣大空間來布置庭院和花園,能夠給自己留下大量時間來休閑。同樣,心靈擁有開闊的空間也是很重要的,如此才會有思想的自由。接著,泰戈爾舉例說,窮人和悲慘的人的心靈空間完全被日常生活的憂慮和身體的痛苦占據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我想補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還有另一類例證,就是忙人。

凡心靈空間的被占據,往往是出於逼迫。如果說窮人和悲慘的人是受了貧窮和苦難的逼迫,那麼,忙人則是受了名利和責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種貧窮,欲壑難填的痛苦同樣具有匱乏的特征,而名利場上的角逐同樣充滿生存鬥爭式的焦慮。至於說到責任,可分為三種情形:一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另當別論;二是為了名利而承擔的,可以歸結為名利;三是既非內心自覺,又非貪圖名利,完全是職務或客觀情勢所強加的,那就與苦難相差無幾了。所以,一個忙人很可能是一個心靈上的窮人和悲慘人。

這裏我還要說一說那種出自內在責任的忙碌,因為我常常認為我的忙碌屬於這一種。一個人真正喜歡一種事業,他的身心完全被這種事業占據了,能不能說他也沒有了心靈的自由呢?這首先要看在從事這種事業的時候,他是否真正感覺到了創造的快樂。譬如說寫作,寫作誠然是一種艱苦的勞動,但必定伴隨著創造的快樂。如果沒有,就有理由懷疑它是否蛻變成了一種強迫性的事務,乃至一種功利性的勞作。當一個人以寫作為職業的時候,這樣的蛻變是很容易發生的。

心靈的自由空間是一個快樂的領域,其中包括創造的快樂,閱讀的快樂,欣賞大自然和藝術的快樂,情感體驗的快樂,無所事事地閑適和遐想的快樂,等等。所有這些快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所以,如果一個人永遠隻是埋頭於寫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別的快樂,那麼他的創造的快樂和心靈的自由也是大可懷疑的。

我的這番思考是對我自己的一個警告,同時也是對所有自願的忙人的一個提醒。我想說的是,無論你多麼熱愛自己的事業,也無論你的事業是什麼,你都要為自己保留一個開闊的心靈空間,一種內在的從容和悠閑。唯有在這個心靈空間中,你才能把你的事業作為你的生命果實來品嚐。如果沒有這個空間,你永遠忙碌,你的心靈永遠被與事業相關的各種事務所充塞,那麼,不管你在事業上取得了怎樣的外在成功,你都隻是損耗了你的生命而沒有品嚐到它的果實。

【心痕筆記】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靈魂,滋潤著你的生命。但是因為日常的瑣碎,生活的紛雜,掩蓋了她的環佩妙音,朦朧了她的清碧透明。

守護心靈的空間,你不需效仿屈平引吭高呼“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你隻需漫步原野,投身自然;守護心靈的空間,你不必跟隨周敦頤吟唱“出淤泥而不雜,濯清漣而不妖”,你隻要沐浴清泉,洗禮陽光;守護心靈的空間,你何苦承繼劉禹錫“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你不妨獨坐窗前,順著綠茶的縷縷幽香與文人墨客築建起溝通心靈的橋梁。

一壺清茶,足以淨心;一曲民調,足以怡情;一盤殘局,足以明智。停下疲憊的腳步。舒緩急促的呼吸,不要讓自己在忙碌中迷失了方向。

精神的三間小屋——畢淑敏

麵對那句“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博大”的名言,自慚形穢。我們難以擁有那樣雄渾的襟懷,不知累積至哪種廣袤,需如何積攢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雲霓?

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國古話——宰相肚裏能撐船,也讓我們在敬仰之餘,不知所措。也許因為我們不過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懷有效仿的渴望,也終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位卑寬宥了自己。

兩句關於人的心靈的描述,不約而同地使用了空間的概念。人的肢體活動,需要空間,人的心靈活動,也需要空間。那容心之所,該有怎樣的麵積和布置?

人們常常說,安居才能樂業。如今的城裏人一見麵,就問:“你是住兩居室還是三居室啊?”……“喔,兩居室窄巴點,三居室雖說也不富餘,也算小康了。”

身體活動的空間是可以計量的,心靈活動的疆域,是否也有個基本達標的數值?

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於是,宜選月冷風清竹木瀟瀟之處,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

對父母的尊愛,對伴侶的情愛,對子女的疼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萬物的慈愛,對生命的珍愛……對醜惡的仇恨,對汙濁的厭煩,對虛偽的憎惡,對卑劣的蔑視……這些複雜對立的情感,林林總總,會將這間小屋擠得滿滿,間不容發。你的一生,經曆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仿佛以木石製作的古老樂器,鋪陳在精神小屋的幾案上,一任歲月飄逝,在某一個金戈鐵血之夜,它們會無師自通,與天地呼應,錚錚作響。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遊弋,那是你的大福氣;假如恨比愛多,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戚壓抑,形銷骨立。如果想重溫祥和,就得淨手焚香,灑掃庭院。銷毀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讓一束聖潔的陽光,從天窗灑入。

無論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詐,請依然相信人類的光明大於暗影。哪怕是隻多一個百分點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

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

一個人從25歲開始做工,直到60歲退休,他要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整整35年的時光。按一日工作8小時,一周工作5天,每年就要為你的職業付出2000個小時。倘若一直幹到退休,那就是70000個小時。在這個龐大的數字麵前,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始於驚駭終於沉思。假如你所從事的工作,是你的愛好,這70000個小時,將是怎樣快活和充滿創意的時光!假如你不喜歡它,漫長的70000個小時,足以讓花容磨損日月無光,每一天都如同穿著淋濕的襯衣,針芒在身。

我不曉得一下子就找對了行業的人,能占多大比例?從大多數人談到工作時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計這樣的幸運兒不多。不要輕覷了事業對精神的濡養或反之的腐蝕作用,它以深遠的力度和廣度,挾持著我們的精神,以成為它麾下持久的人質。

適合你的事業,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這不但因為相宜的事業,並非像雨後的菌子一樣,俯拾即是,而且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也是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難預知,將在18歲還是40歲甚至更滄桑的時分,才真正觸摸到傾心的愛好。當我們太年輕的時候,因為尚無法真正獨立,受種種條件的製約,那附著在事業外殼上的金錢地位,或是其他顯赫的光環,也許會灼晃了我們的眼睛。當我們有了足夠的定力,將事業之外的贅生物一一剝除,露出它單純可愛的本質時,可能已耗費半生。然費時彌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否則,鳩占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我們的事業,是我們的田野。我們背負著它,播種著,耕耘著,收獲著,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規劃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麵,是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雅的要訣。

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

這好像是一個怪異的說法。我們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著自己,又住著誰呢?

可它又確是我們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誤——在我們的小屋裏,住著所有我們認識的人,唯獨沒有我們自己。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汽車馳騁的高速公路,卻不給自己的思維,留下一條細細羊腸小道;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搜羅最新信息網絡八麵來風的集裝箱,卻不給自己的發現,留下一個小小的儲藏盒。我們說出的話,無論聲音多麼嘹亮,都是別的喉嚨嘟囔過的;我們發表的意見,無論多麼周全,都是別的手指圈畫過的;我們把世界萬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丟了開啟自己的鑰匙,在自己獨居的房屋裏,找不到自己曾經生存的證據。

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風中就悄無聲息地坍塌了。它紙糊的牆壁化為灰燼,白雪的頂棚變作泥濘,露水的地麵成了沼澤,江米紙的窗欞破裂,露出慘淡而真實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獨地在風雨中飄零。

三間小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棲息地,是智慧生靈的義務,每人都有如此的權利。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我們可以不永恒,但我們真誠。

當我們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築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之後,不妨擴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們的精神大廈,開拓我們的精神曠野。因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遼闊啊。

【心痕筆記】

心不需要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博大,隻需要留下三個空間,裝下我們的愛和恨,裝下我們的事業,裝下我們的自身即可。這樣的心,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放寬心懷,努力營造出美麗的三間小屋,世界豁然開朗!

點一盞心燈——[美國]劉墉

小尼姑去見師父:“師父!我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已經多年,每天在這青山白雲之間,茹素禮佛,暮鼓晨鍾,經讀得愈多,心中的個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怎麼辦?”

“點一盞燈,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會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通悟了!”

數十年過去……

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其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使人走入其間,仿佛步入一片燈海,燦爛輝煌。

這所萬燈庵的主持,就是當年的小尼姑,雖然如今年事已高,並擁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樂,因為盡管她做一樁功德,都點一盞燈,卻無論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乃至以一片燈海將自己團團圍住,還是總會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說,燈愈亮,影子愈顯;燈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卻已經沒有師父可以問,因為師父早已死去,自己也將不久人世。

她圓寂了,據說就在死前終於通悟。

她沒有在萬燈之間找到一生尋求的東西,卻在黑暗的禪房裏悟道之時,她發覺身外的成就再高,燈再亮,卻隻能造成身後的影子。唯有一個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無掛礙。

她點了一盞心燈!

【心痕筆記】

聖者認為:“無欲之謂聖,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得欲之謂狂。”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在於他心靈的純淨和一塵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在於他心中的雜念太多,而他自己還蒙昧不知。所以,聖人了悟生死,看透名利,繼而清除心中的雜質,純淨的心靈就得以重新顯現。

寧靜的靜心——[印度]奧修

動態靜心是十分活躍、十分費力的。一個人單靠靜坐不能進入靜心嗎?你可以單靠靜坐而進入靜心,但是,隻是靜坐,什麼也別做。如果你能隻是坐著,那麼,它就會變成靜心。要完完全全地坐著,沒有運動就是你唯一的運動。事實上,Zen(禪)這個字就是來自zazen,即隻是坐著,什麼也不做的意思。如果你能隻是坐著,你的身體什麼也不做,你的頭腦什麼也不做,它就成了靜心,但這是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