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要有根,才能開花結果;

心中要有願,才能成就事業;

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

心中要有主,才能立處皆真;

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萬物;

心中要有道,才能擁有一切。

人淡如菊——郭春燕

友贈菊花茶,以為奇。既是花,又是茶,那該是怎樣清逸俊朗的模樣?

沸水衝之,幾枚幹枯的花隨波翻騰,漸至平靜,霎時,一朵朵淡黃色的菊花盛開在透明玻璃杯中,如浴在水中的女子,爽潔清新,盈盈動人。於是,眼波盤桓,不忍移去。

投幾塊冰糖,待融盡,把盞輕飲,淺淺的隱隱的一股清香,順喉而下,片刻便達肺腑,頓覺心骸俱鬆,一切釋然。其茶淡,其人亦淡,漸漸地氤氳成一縷風、一絮雲,在空中閑來蕩去。細斟之,人生當何不凝成一杯菊花茶,濾掉俗塵,拂去雜念,獨自逸然地開放?

茶香繚繞,隱約可見青鬱的山上,飄下一人。他荷鋤背笠,短衣綰褲,衣襟上斜斜地別著一枝嫩黃的菊花。他步風踏塵,來到自家竹籬茅舍前,推開虛掩的柴門,隨手將那枝菊花插在竹籬上。隔壁鄰人在瓜架下,支起一方小桌,兩碟小菜,一杯淡酒,正自斟自飲。見他歸來,忙不迭地招呼過來。他亦不推辭,洗盞更碟,相與推杯對酌,不勝歡悅,而麵色漸漸微酡。此時,落日熔金,天邊紅透一片。晚風清爽,一陣陣襲來,籬上的菊花顫動身姿,麵容暈染了一層猩紅,似已醉在夕陽中……

他就是晉朝的陶淵明,以隱逸者著稱。因為不願向小人俯首,不為五鬥米折腰,遂躲至村野鄉陌,吟詩作文,經營一方田畝,不問世事,快活瀟灑地打發著時光。其後的許多文人競效其法,一旦失意落魄,便輕甩發須,仰天大笑出門去,尋山林,覓村舍,遠離塵世,在自然中了度餘生。也許中國文人向來處窮達用舍、水清水濁之間,自以為濯纓濯足、行藏在我,胸中一股清氣,總想以己之誌肆逞天下,卻往往在現實中碰得頭破血流,遭貶謫,便自嘲:天涯何處無芳草。拈一枝花,楓橋夜泊,寒江釣雪,將人生沏成了一杯淡茶,涵蘊味永,朦朧了秦時明月,清臒了唐宋詩詞,那縷茶香繞過花叢,悠悠,淡淡,一直飄蕩到今天……雖然他們稱不上偉大,卻“寧靜而致遠,淡泊以明誌”,保持了內心的獨立與完整,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行。

菊,輕輕地脫口而出,唇齒之間無須費力,而那種清韻便隨徐徐氣息悠然淡出,一如其姿態的優雅與脫俗。在鄉間,田埂上,小路上,車轍碾過,牛蹄踏過,泥濘中依然可見清瘦的野菊花,怯然,卻堅毅地微笑著。攏在手裏,沁出一股冷冷的暗香,未及盈袖,卻縈回於鼻喉齒頰之間,舒緩而暢意。我相信它小小的體內一定吸取了天地自然的精華和靈氣,澄清了塵埃和蕪穢,瑩心一片,於是韻致天成,佳趣橫生。在城市裏,菊並不鮮見,花瓣繁複,葉綠且闊,花容日漸豐美,卻少了一種峭拔和秀挺,甫一照麵,也不再會愕然驚詫、驀然回首,而心中的那枝野菊花已悄悄搖曳,發出淡淡幽香……

東晉高僧慧遠,獨愛山林之幽,尤戀廬山秀美。當時刺史桓伊便為他建造了一座禪舍,名之“東林精舍”,據言其舍“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清泉環階,白雲滿室”,人居此,“神清而氣肅”。原來自然間鍾靈毓秀,比起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雲泥!難怪隱逸之士慕梅蘭竹菊,尋塵外幽蹤,攜鬆林清風洗濯心靈,沐朝露夕嵐廓清耳目,絕塵棄俗,標示出一番高潔孤傲的風姿情采。

以我的想象,山林雖幽,田野雖闊,卻也一定有其物質的不足,生活的不便。即使浪漫如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還是要吃要住要行,於是,這些隱者涉水攀山,伐薪煮炊,一襲青衫飄在風雨中,淒冷,孤寂,甘苦自嚐,冷暖自知。在此情境下,他們微微一笑,揮毫落紙如雲煙,風神散朗,一派閑適和逸然,其淡泊之心足以輝映時世,且光射當代。因為今人難再舍名利、棄富貴,擁一心恬淡,去山林村野聽天籟之音,探幽壑之美了。

輕輕把杯,看一朵朵菊花開在水麵上,深吸一口,那股馥鬱蕩然於胸,恍然見陶淵明正坐在自家的院內,時值重陽,親手種植的菊花已靜靜地開放,給凋零的秋天抹上一層炫目的色彩。淵明環顧四周,一張竹椅,一架素琴,還有一籬菊花,驀地,他竟有一絲絲寥然泛上心頭,想要飲酒,伸手觸壺,搖搖,卻是空空。正兀自發怔,一白衫人飄然而至,定睛細看,原來是好友王弘提壺送酒來了。淵明欣喜地牽住王弘的手,然後落座、斟酒,暢然對飲,興酣處,他移過琴來,撫琴高歌,以寄其意。漸漸,淵明醺醺然已有醉意,他斜斜地靠在椅上,抬手揮曰:“我醉欲眠,卿可去。”便沉沉睡去。看來,率真的淵明有花有酒有友,心亦足矣,也真該再做一個好夢了。

雲淡風輕的日子裏,懷裏抱滿菊花,笑在燦陽下,那實在是一幅純美的圖畫,這源於淡泊無塵的心境,而這種淡泊又不是了無牽掛,因為滲透點點人性的溫存,亦顯其骨高格標。就像陶淵明和王弘的友誼,其淡如水,其味彌長,悠悠情誼似東籬之菊盛開在彼此心間,那種淡淡的蘊味香遠益清,讓人生也變得芬芳起來。

秋,霜降,眾芳謝,唯有一枝枝菊怒放。枝葉俏然,花容清冽,皎然而超塵。尤在月夜,朗朗清輝潑濺花上,透剔晶凝,冷冷不可浸淫。此時,端詳杯中的菊花,無言無語,悄無聲息。它已從絢爛而歸於平淡,卻自然地伸展身骸,浴在淨水中,清雅,和潤,自成一格。臻此,又何嚐不是一種升華?

茶已微涼,輕啜,卻是沁透肺腑,神清目爽。

人淡如菊,菊淡似人……

【心痕筆記】

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使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優雅在逐漸喪失。那種恬靜如詩般的歲月對現代人而言已成為最大的奢侈。內心的聲音,便在這種繁忙與喧囂中被淹了。特質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靈和光彩,我們留給自己的內心空間被壓榨到最小,我們狹隘到已沒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胸懷和眼光,我們開始患上種種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其實生活大可不必費很多周折,保持一份淡泊,人生就多了一分寧靜。

風景不轉心境轉——林夕

1082年,蘇東坡途中遇雨,沒帶雨具,常人隻有狼狽二字,雨聲打在竹林上發出巨響,不是不寒心的。好一個蘇軾,就這樣寫下宋詞中我的最愛: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用不聽,而用莫聽。

不聽,那種堅決,就要運用意誌力,跟雨聲抗衡,莫聽,是你可以選擇聽,但聲音也隻是外物,你的心可以決定聽不到、聽不到,著一“莫”字,境界就從容自主起來。

何妨吟嘯,那何妨也是一派優遊,反正落湯雞的現實無法改變,倒不如吟其當時的流行曲。無法改變的事情,就讓它自然存在吧。

蘇老當時隻拿這竹拐杖,穿《倩女幽魂》中那種草鞋,從頭到腳盡濕,沒有坐馬,隻是一步一生。但他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從負麵自嘲發掘出樂趣,雨中持杖穿輕便草鞋,比騎馬還輕便。

雨停了,金句來了。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境界較低的是:好了,雨停了,身幹了,雨後自有晴天,做人無須在逆境中亂了頭發。

蘇東坡卻更通透無礙,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憑心境自樂,於是,晴也不是晴天,萬法無常之變與他心境無關。

我常常想,萬一時運低見鬼,也會學蘇老,心裏無鬼,於是,看不見、看不見,然後轉身走開,吟嘯:“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七個字的境界,值得我們在無常變化的處境中用來做口頭禪。

【心痕筆記】

其實,幸福是一種感覺,雖然有外在的因素,但更多地取決於自己的內心。當你內心擁有一份豁達,樂觀之時,即便處於逆境之中,也能坦然麵對;而不覺其是逆境,內心通透無礙。常懷此心境,便能以苦為樂,享受“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

愛護心靈——廖建斌

有人說:

心靈脆弱,像早春三月綻放枝頭的桃花,經不起狂風暴雨的吹打;

心靈純潔,像隆冬臘月大雪彌漫的原野,經不起汙泥濁水的衝刷;

心靈善良,像青青草原嗷嗷待哺的羔羊,經不起野蠻仇恨的傾軋;

心靈寬廣,像浩浩大海,如朗朗青天,包容萬物、吞吐八荒……

又有人說:

心靈殘忍,如恩將仇報的毒蛇,常常落井下石、見死不救;

心靈汙穢,如藏汙納垢的醬缸,常常良莠不分、男盜女娼;

心靈陰暗,如烏煙瘴氣的酒吧,常常黑白顛倒、暗無天日;

心靈狹隘,如繡女手中的針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其實,心靈的原色調不過是張“白紙”,一方麵“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另一方麵,又可能被信筆塗鴉,弄得一塌糊塗。

人之初,心更像是一株稚嫩的花苗,關鍵看我們怎樣養護,養分充足、修剪得當,它便開出美麗、潔白的花朵;養分不足、發育不全、管理不當,它便隻能開毒花、結惡果,甚至枯萎。

古人雲:哀莫大於心死。心靈健全的程度,與生活幸福與否有著直接的聯係。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現代人的心智在不斷提高,可是心靈健康程度的提升卻沒能與之成正比。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人們早已失去了田園詩般的棲息境界,在鋪天蓋地、洶湧咆哮的物質大潮的壓力麵前,眾多的心靈正日益變得浮躁不堪、惶惑迷惘、無所適從,對自然界的風起雲湧、草長鶯飛、雁去燕回變得麻木不仁,對生活中的道德淪喪、腐朽沒落、世風日下變得熟視無睹,心思全花在了對名和利的追逐上,卻又一個個大喊:“活得真累!”累是心累,一顆疲憊的心,即使擁有再多的物質,也很難有幸福的感覺。相反,保有年輕的心態,即使物質再貧乏、生活再困苦,也會活得別有滋味。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有種種說法,六祖慧能與高僧神秀的兩句著名的偈語其實也與心靈修養有關。神秀說:“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叫惹塵埃。”慧能卻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所言在參禪悟道方麵,固然顯得比神秀更加大徹大悟,但就生活層麵而言,我更傾向於神秀的態度。生活的真諦也許是從無到無,生命不過是白駒過隙,在時空的曆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生活的過程是實實在在的,活著就得麵對衣、食、住、行,玄想與空談隻能導致虛無,認真對待每一天、每一事、每一人,才可能活出真正的意義,而一顆麵對紛繁世事能做到“時時勤拂拭,莫叫惹塵埃”的心靈,我想是平常心,是健康的心。

評論家摩羅有句名言:心靈常常因為細膩而偉大。讓我們細心嗬護心靈的每一根神經、每一條觸角,細膩、敏感地對待生活,欣然享受生活賜予的每一點幸福和快樂,坦然承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憂傷和痛苦,也許此生我們與偉人無緣,我們卻完全可以擁有偉大的心靈。

【心痕筆記】

我們的心靈也如同善變的大自然,有時陽光普照,有時暴雨來襲,有時純淨剔透,有時複雜陰暗,需要我們悉心地去嗬護照顧它。當它滋生雜草時,我們要時時勤拂拭,莫叫惹塵埃;當它歡快幸福時,我們便好好珍惜,好好享受,保持心靈的純淨。

嗬護我們敏感的心靈,以一顆善心發現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每一天都得充實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