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天許多人以滿足物質欲望為人生唯一目標,全部生活由賺錢和花錢兩件事組成,我為人們心靈的貧乏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豐富。
豐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長、開花和結果,上天賜給萬物之靈的最高享受,為什麼人們棄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認為,豐富的心靈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樂遠遠高於肉體的快樂。上天的賜予本來是公平的,每個人天性中都蘊涵著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後,這種需求理應覺醒,它的滿足理應越來越成為主要的目標。那些永遠折騰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從來不諳思考、閱讀、獨處、藝術欣賞、精神創造等心靈快樂的人,他們是怎樣辜負了上天的賜予啊!不管他們多麼有錢,他們是度過了怎樣貧窮的一生啊!
看到有些人為了獲取金錢和權力毫無廉恥,可以幹任何出賣自己尊嚴的事,然後又依仗所獲取的金錢和權力毫無顧忌、肆意淩辱他人的尊嚴,我為這些人的靈魂的卑鄙感到震驚,於是我懷念高貴。
高貴,曾經是許多時代最看重的價值,被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現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中外哲人都認為,人要有做人的尊嚴,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違背,如果違背,就意味著不把自己當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這樣,不知尊嚴為何物,不把別人當人,任意欺淩和侮辱,而根源正在於他沒有把自己當人,事實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經看不出絲毫人的品性。高貴者的特點是極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人的靈魂應該是高貴的,人應該做精神貴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豈不是那些有錢有勢的精神賤民?
我聽見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們呼喚: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豐富的心靈,高貴的靈魂,這樣你才無愧於人的稱號,你才是作為真正的人在世間生活。
善良,豐富,高貴——令人懷念的品質,人之為人的品質,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擁有它們。
【心痕筆記】
善良,豐富,高貴這些令人懷念的品質,為什麼會漸漸遠去?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可如今的人們為了錢財欲望,遺失了善良的品質,變得冷漠無情,讓人心寒。物欲橫流,很多人都忘記了閱讀,獨處,作為人生唯一目標,生活變得單調無趣,毫無豐富可言。更有甚者,為了追求特質利益的滿足,人們出賣尊嚴,毫無廉恥,完全失去了高貴的品性。茫茫人海中匆匆行走的人們,什麼時候才能明白生命中除了金錢的追求,還有善良,豐富、高貴這些可貴的品質呢?
善良是一棵矮樹——鮑吉爾
如今是“利益原則”至上的年代。經商的人把利潤置於首位,並為此拚搏。不經商的人在這種社會氛圍的籠罩之下,也把利益上的得失作為思考的砝碼。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哪一個人偶爾提到了“善良”這個詞,會使很多人感到意外。善良?什麼善良?
人們對善良已感到陌生了。
但是在表麵上看起來排斥善良的時代,肯定是人們最需要善良的歲月。雖然有人說“如果我善良,肯定會吃虧”,但稍稍想一下,造假酒把人眼睛喝瞎的人唯獨缺少善良。
人可以宣稱:我的錢已經賺足了,但沒有人說:我的善良已經飽和了。
闊人安雙層防盜門,再裝防盜鎖,又入保險,不就是恐懼別人的不善良嗎?
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四處遊說,為山區失學孩子募集學費,也是企圖通過人們僅存的一點善良來使那些可憐的孩子多念上幾天書。
反過來想,如今是一個充滿恐慌的年代,是恐慌沒有錢嗎?是,又不完全是。缺那一部分東西,就叫做善良。
許許多多的際遇可以這樣來表述:
升官發財靠的是自己的拚搏,安居樂業需要別人的善良。
《渴望》之所以在中國大行其道,普遍傳達了這樣的渴望:我們需要善良。需要誰的善良呢?當然是別人的善良。
一句話,我們恨不能把老婆、領導、鄰居和在街上見到的每一個人都變成劉慧芳和宋大成,自己則可在王滬生與王亞茹之間遊離。
如果你讓哪一個人率先善良起來,他肯定不幹,並反問“別人為什麼不去善良”。
仰仗別人的善良得以苟活,雖然可憐,但還不至於可悲。中國人的可悲在於,當有人以聖人的姿態播施善良時,會受到“集體無意識”的譏諷。
雷鋒具有完善的人格,不是難以擺脫被嘲弄的命運嗎?
因此,人們雖然希望別人對自己善良有加,但別人的善良反襯出自己的冷酷,結果又觸怒了他。
如果善良與邪惡分別是兩棵樹的話,好看的是邪惡之樹。邪惡之樹茂盛,綠葉如蓋,果實鮮豔。善良之樹生長緩慢,不引人注目,有時沒有果實。
這就是人們拒絕善良的道理所在。
如果僅僅從生長與結果來判斷樹的價值,那也隻是它的價值之一,而不是價值的全部。當人們把眼光投入果實時,善良之樹在做什麼呢?它在地下默默地固沙,在沒有人煙之處亮出一片風景,在清新每人吸入的氧氣。
然而善良也有果實,那就是人性的純粹和人性的輝煌。
邪惡之樹盡管瘋長,但頹衰也過於迅速了。罌粟花不也是極美麗嗎?然而消失得也迅速。貝多芬說:“沒有一個善良的靈魂,就沒有美德可言。”
這是說善良與美德是密不可分的,但對於不需要美德的人來說,似乎可以不需要善良了。還有一句格言很精彩,但不是名人說的,而是我的一位朋友田睿口述:“如果善良也是一種武器的話,我在生活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善良。”
這話令人玩味再三。
生活並不僅僅是“吃虧是福”的問題,敢於善良也不是敢於吃虧。善良常常是無損失可言,作為一種天性,善良的人往往能化險為夷。
因而,善良之樹也是長青之樹。
【心痕筆記】
善是一種潛在的力量,發現這種力量並以它來影響眾人,便能成為一個具備美德的人。善良的人必有高尚的人格,他們對自己有著更高的期許和要求,更願意以積極心態去麵對世間的一切坎坷崎嶇,在他們的身上,我們能看到樂觀的人生和無限的希望。
那遝1986年的飯菜票——陳也
1984年,17歲的我遠別家鄉到廈門一所專科學校讀書。
學校地處郊區,鄰近的幾條街,學校的飯菜票竟能和人民幣一樣通用——可以到路邊小攤買油條,可以去書店買書,甚至還可以上郵局寄信。當時我正迷上寫詩,常常餓著肚子,省下飯菜票買詩集和投稿用的信封郵票。
我的詩陸續在報刊上發表,大二那年儼然就成了學校裏的小名人。校刊還特意為我做了一個專題,序裏我講述了自己餓著肚子寫詩的經曆,末尾寫道:“我貧,但不窮。因為隻要心中有詩,就有陽光,就有快樂!”
專題刊出兩個月後的一個下午,一位女孩敲開了我們宿舍的門,點名道姓地要找我。我並不認識她,但她的美麗讓滿屋子的男生睜大了眼睛。
女孩大方地走到我麵前,言辭懇切地說:“在雜誌上看過你的詩,很不錯。我想看看你還沒發表的詩。”見我有些狐疑,她立刻笑著遞過一遝飯菜票:“如果你不信任我,這是我的飯菜票,可以留作抵押。”
對於窮大學生來說,飯菜票僅次於愛情。現在,一個少女帶著一遝可觀的飯菜票和一場可能的愛情,敲開了我們宿舍的門,舍友馬上起哄,嚷著:“留下來!”他們無緣分享女孩的美麗,卻打算至少分享她的飯菜票。
我在舍友的慫恿聲裏打開箱子,拿出那兩個寫詩的本子,連同那遝飯菜票一起遞給她。女孩隻接過本子,很純淨地笑了,露出一排潔白的牙齒,對我說聲謝謝,轉身就走了。
女孩剛走,舍友們便一哄而上奪過我手中的飯菜票,高聲地清點數目。總共30元,那差不多是我當時兩個月的飯錢。
隨後的日子裏,我天天期盼著與女孩再次相見。我隻能等待,我居然都忘了問女孩的姓名和係別班級!日子一天天過去,女孩卻再沒有出現,我漸漸擔憂起詩稿的命運。舍友們也七嘴八舌地猜測著驚鴻一現的女孩,然後一致肯定:準是個小騙子,騙走詩稿自個兒拿去發表,既揚名又得利。是啊,那兩本詩稿有一百來首,挑上一些發表,稿費想必比那30元來得多!想著,我心裏特別的懊惱。
一個月後,我卻意外地收到寄自一座陌生小鎮的包裹。打開一看,裏邊居然就是那兩本詩稿!詩稿裏還夾了一封信,是女孩娟秀的筆跡:“前陣子太忙了,現在才將詩稿寄還,真是很抱歉。詩稿裏那些有折痕的篇章是我特別喜歡的,還抄到自己的筆記本裏呢……”
可是,女孩卻沒留下地址。我隻有繼續等待和期盼,等她前來領回自己的飯菜票。直到來年開學,女孩依然杳無信息。那些在我抽屜裏沉睡了半年的飯菜票,開始一張張走到我的一日三餐裏。
一直到我畢業參加工作,女孩都再沒出現過。九年後的一個冬天,我出差去北京,在火車上讀到報紙上一篇小文章,作者叫依萍。1986年,18歲的她離家到廈門集美打工,閑時到某專科學校找老鄉玩兒,讀到了那學校一個男孩的詩,很是喜歡。隨後,她開始收集男孩的詩,也漸漸知道了他為買詩集而餓肚子的事情。在離開廈門回老家前,她特意找老鄉兌了30元那所學校的飯菜票,用作抵押,從男孩那裏借回兩大本詩稿,抄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後再從老家將之郵回廈門。她希望,那遝飯菜票能當成“版稅”,幫助那位願為詩而挨餓的男孩……
讀到這兒,我已無法繼續看下去了,心裏五味雜陳,眼裏濕乎乎的一片。下了火車,我第一件事就是給報社打電話,詢問作者的通訊地址。編輯翻查了半天,才抱歉地說,那位作者沒有留下通聯地址,也一直聯係不上。我多想當麵對那可愛的女孩說聲謝謝啊。
許多年後,我重回母校,發現從前的那所食堂早已改用磁卡打飯了。看著一手拿碗,一手拿飯卡的年輕校友,我不由感慨良多。
也許和許多事物一樣,飯菜票很快也要成為曆史,並被人們淡忘了吧,但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感將永遠無法從我的記憶裏抹去,譬如那年女孩純淨的笑,譬如那遝1986年的飯菜票,譬如那珍藏心底的溫暖與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