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限的欲望麵前,人很容易失去幸福感,即使是億萬富翁,也很難用金錢來填滿他的所有欲望。
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欲望就要有所節製。那些無法達成的名利之欲,隻能徒增煩惱,又何來幸福?
好日子怎麼過——池莉
都說窮日子難過,我不懷疑這種說法。我過過窮日子。在做知青的時候,常用鹽水拌飯吃。那樣的夜,非常非常漫長,饑餓年輕的胃,狼一般凶狠。
知青中的壞孩子說,誰和我去偷老鄉的雞?好孩子們不由自主,紛紛起立。最好的模範知青不起立,小聲說:“我不去,我在家裏燒開水吧。”壞孩子是真小人,好孩子是偽君子。很慚愧,我是留在家裏燒過開水的。不過不是我要求燒開水,是大家認為我偷雞的技術不夠好。然而我還是慚愧,我因為自己技術不好而暗自慶幸自己從來沒有偷過雞。可是我還是吃了雞的,可見我還是比較虛偽的。沒有過窮日子的人真是不知道,窮而守誌,那是太難了。肚子太餓,人就不是人了,是動物了,除了想吃,幾乎不想別的。
好日子不好過,這是從前沒有想到的。因為什麼叫做好日子,很難界定。溫飽不愁了,還有山珍海味呢?別人能夠吃到,我不能夠吃到,就不覺得自己的日子好。你有住房了,那邊卻豎起了別墅;公共汽車不擁擠了,大路上卻跑過一輛輛私人的豪華轎車;你開始吃肉了,時尚標榜的卻是吃野菜;你穿得整整齊齊了,流行的卻是衣不遮體;你的工資高了,有人賺錢卻是成百上千萬。因此我們的耳朵裏,聽到的一片聲音,都是說:他媽的,現在的日子真是難過!
好日子是難過得多。好日子彈性太大,信息太多,誘惑太多,個人的選擇卻比窮日子還要少,不是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而在窮日子裏,發自內心的要求就是吃飽肚子。在貴州的偏遠山區,在小涼山的深處,到處可以看到,大人和孩子,隻要吃飽了,就會很安詳地坐著曬太陽,甜蜜地打盹。萬事不掛心,目光溫和得如新生羊羔。窮日子固然難過,但容易滿足。窮日子難過的是肚子,好日子難過的是心情。心情好不起來,吃了什麼都白吃。
原來,好日子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好日子是皮囊,須得人為地填充靈魂。這靈魂哪裏來?讀書得來,修養得來,智慧得來;安靜中得來,愛意中得來,鬆弛中得來;不煩躁中得來,不虛榮中得來,不貪婪中得來;懂得珍惜時間的時候得來,懂得尊重他人的時候得來,懂得維護健康的時候得來。
好日子就在自己的手中,像泥鰍,要有把握的技巧。偏偏就是這個技巧,不是那麼容易掌握,真叫人難過。
【心痕筆記】
苦日子難挨,而好日子也難過。過好日子是一門技術活,技巧最難掌握。最適合一個人的生活,是能夠使他感到快樂的生活,而不一定是富有的生活。
“好日子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如果因為物質上的拮據而放棄追求美好的生活,那我們也許會失去許多原本應該得到的東西。
金錢並非萬能——鬆下幸之助
人類的“習性”實在可怕。
偶爾吃到豐盛美味的菜肴,那是因為“偶爾吃到”,所以覺得好吃。假如每日都吃,不久就會覺得厭煩,雖然其滋味並無變化。
因為人的味覺習慣了美食,所以就不再感覺可口了。因此吃山珍海味,固然是人的幸福,可是給他吃十倍的山珍海味,卻不能算是提供了他十倍的幸福。人類的感官就是這樣,透過感官所察覺到的幸福,也是不太可靠的。
以這個觀點來看,一個人的收入若是另一個人的十倍,並不表示他可以比別人奢侈十倍,更不能保證他比別人幸福。在這種賴於心理感受的衡量尺度上,應有金錢以外的標準。
人類常為金錢而犯罪。可是從更深一層的角度觀察,一般都是得到金錢以後才犯罪。因為一有了錢,生活奢侈無度,荒淫放縱,就會引起無窮的禍害。這種案例在我們周遭,多得不勝枚舉。由此以觀,我們不能無條件地讚成錢多是好的現象。
一元有一元的價值,我們要在生活中,盡量運用金錢的價值,以安康、沒有浪費的生活方式,來享受人類尊貴的生活意義。在日本,有所謂“貓與金元寶”之說,就是貓看金元寶,根本一文不值,隻有人類懂得價值觀念,且有能力運用其價值。
但並非人人都懂得運用財富的價值。我認為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應該對價值的意義有所認識,並應學習妥善地運用財富的價值。有人也許收入隻有一萬元,但覺得生活很有意義;有人收入數十萬元,卻覺得缺乏生活樂趣。我想,其中就牽涉到價值觀念的問題。
幸福,不是輕易可得的。換言之,能輕易得到的滿足,並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東西,因為人類存在的意義,並非那麼淺薄。所以,如果幸福輕易可得的話,人類就不需堅毅的意誌和努力奮鬥的精神了。
人生的曆程,極為複雜多險,必須披荊斬棘,多方努力,才能享受真正幸福的滋味。
【心痕筆記】
一個人是否有錢,不是最重要的,而快樂與否,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在世,不能為了錢而忙忙碌碌,而不擇手段。如果唯利是圖,那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貧窮的和富有的——葉兆言
我認識一家人,買什麼東西都不肯落後,就是這不肯落後,害得這家一直鬧經濟危機。你可以永遠聽他抱怨錢不夠用,因為缺錢,永遠牢騷滿腹。按說如今家庭中該有的東西,冰箱、彩電、電話、摩托車、最新的VCD機,應有盡有,可還是覺得自己窮,覺得窮,便認定是這社會不好。彩電已經有了兩台,嫌尺寸還沒到位,咬咬牙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甚至還向別人借一些,剛花完,就發現自己已經又落伍,落伍了,就更仇恨。我們談到西方發達國家,常說那裏的老百姓喜歡消費在前,凡事都預支,動不動就貸款,我認識的這家人,新潮的消費觀念,似乎也像發達國家的老百姓,有理無理,也是先享受起來再說。然而最大的區別在於,外國人的提前消費是有譜的,人家有能耐掙錢,人家把自己的負債當做是一種奮鬥的動力,不像我們,負了債就覺得老天不公平,覺得天下人都負了他。
我還認識一個人,他的消費觀念恰恰相反,錢放在銀行裏,始終不肯拿出來用。銀行的錢不用,平時的收入,一定要省下一部分再存起來。人們常說有什麼錢過什麼日子,可我認識的這個人,始終過一種低於自己實際生活水平的日子,有一百塊錢,隻舍得花八十塊錢。這種人永遠吝嗇,所有的精明和智慧,都體現在如何占別人的小便宜上。十幾年前,他銀行中的存款比我的十倍還多,和我在一起,卻總是我用錢。不在別人身上用錢,也就算了,關鍵的問題,是還舍不得在自己身上用錢。二十年前,萬元戶是個不得了的事,那時候有一萬塊錢,根據當時的生活水平,似乎一輩子的吃喝都不用發愁。一萬塊錢在今天能怎麼樣,這賬已經用不著我來算,於是我認識的這個人,當年有錢的時候很貧窮,現在一樣貧窮,等於從來就沒有富有過。他對這個社會的不滿,也就顯而易見,因為他總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貧窮,而且越來越窮。
值得一提的是,我這裏提到的貧窮,大都是身邊的人和事,和那些偏遠山區窮困縣無關。我所說的,隻是一種相對的窮,因為在我們身邊,有錢和沒錢,從來就不是絕對的。貧窮和富有隻有通過比較,才能感覺出來。有比較才有鑒別,有了鑒別,才能把問題想明白說清楚。有三十四英寸大彩電的人,他可能覺得自己比那些擁有二十一英寸彩電,包括比那些已經買了二十九英寸彩電的人更富有。騎摩托車的人,他可以覺得自己比擁有私家小汽車的人窮得多。因此,貧窮不僅僅是生活方式,說穿了還是一個心態的問題。
再說我的一個朋友,十年前,他的妻子沒有工作,剛生了孩子,房子不理想。那時候我和他還是同事,單位裏常常發一些鮮魚鮮肉,他就發愁,說發這麼多鮮肉幹什麼,他又沒有冰箱,根本來不及吃。他很大度地要把這些鮮肉送一部分給別人。我至今還十分欣賞他的生活態度,因為我覺得他始終有一種健康的心態,從來沒有因為一時的貧困潦倒,顯現出任何怨天尤人的樣子。
我的這位朋友,現在也沒有發大財,但是經濟狀況已完全改變。如今他腳上穿的是一千多塊錢一雙的皮鞋,出門常常坐出租車。他花自己的錢很舍得,去澡堂洗澡,請師傅擦背,付小費的派頭仿佛大款。他花自己的錢花得喜氣洋洋,自得其樂。他沒有因為過去曾經窘迫過,就趕快拚命存錢,隻是覺得自己現在這麼消費,很正常,就像過去沒錢時不買冰箱一樣合情合理。困難的時候,既沒想到跟別人借錢,更談不上借錢不還;有錢的時候,也從來不在別人麵前擺闊,笑誰誰誰小氣。不妒人有,也不笑人無,他的心態永遠富有。
如果貧窮隻是一種現狀,這沒有什麼關係,人來到世界上,就是為了改變現狀。一個積極改變現狀的人,其精神永遠是富有的,精神的富有是我們這個世界越來越好的重要保證。如果貧窮偏偏隻是一種心態,這種心態不加以克服,社會不但得不到發展,還會跌入“隻要我不好,大家也別想好”的怪圈。精神的貧窮是很多災難的根源之一。
【心痕筆記】
貧窮和富有是一種相對狀態,當心中充滿快樂的時候,即使沒有錢吃飯,沒有地方住宿,也沒有辦法讓我們難過;當心中充滿悲傷的時候,即使腰纏萬貫,也沒有辦法讓我們真正開心起來。
所以,是否幸福,取決於我們的心態,而非物質條件上的限定。貧窮隻能約束我們的物質生活,卻限製不了我們的內心,更無法剝奪我們的快樂。
錢和苦惱——[意大利]莫拉維亞
有人問我:“你時常談錢,是不是很想有錢?”
這一問,問得離奇,此時此地,不想錢的人,腦子必然有毛病,我雖然愚蠢,倒還不至於愚蠢到連錢的好處都不明白。
最近,不知在哪份報刊上,看到一篇談錢的文章,十分精彩,這裏,且作一次“文偷公”,再續上幾段,用來強調我對錢的認識和心得:
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
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
錢可以買到“美食”,但買不到“食欲”;
錢可以買到“床”,但買不到“睡眠”;
錢可以買到“珍貴首飾”,但買不到“美”;
錢可以買到“娛樂”,但買不到“愉快”;
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頭腦”;
錢可以買到“諂媚”,但買不到“尊敬”;
錢可以買到“夥伴”,但買不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