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可以買到“奢侈品”,但買不到“文化”;

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

錢可以買到“權勢”,但買不到“智慧”;

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

錢可以買到“小人的心”,但買不到“君子的誌”;

錢可以買到“軀殼”,但買不到“靈魂”;

錢可以買到“虛名”,但買不到“實學”;

錢可以買到“核武器”,但買不到“和平”;

錢可以買到……

不錯,錢可以買到許多東西,但是,無可否認,還有許多東西不是錢可以買得到的,最苦惱的是我所祈求的,多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心痕筆記】

錢能買到一切嗎?當然不能。人類70%的苦惱與金錢有關,但是人在處理金錢的時候往往異常盲目。現實生活中,衣食住行都離不開錢。令人苦惱的是,即使有錢,很多東西也是難以擁有的。家庭的幸福快樂,需要每個人用心去創造;淵博的學識智慧,需要自己去努力獲得;雋永的友情,需要用真誠之心去回報……世間還有很多美好之物,有錢卻買不到,而是要用自己的心去經營。

金錢是最好的仆人也是最壞的主人——鍾偉

我的金錢觀是簡單而傳統的。

第一,金錢是清白的,不清白的是人的內心。據說中國和猶太的傳統道德是世上僅見的不仇視金錢的兩種傳統道德。《論語?子罕篇》中,子貢問孔子:“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孔子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可見儒學淵源並不將固守清貧和富貴對立起來。《國語》中說“言義必及利”,強調“義以生利,利以豐民”,《晏子春秋》中說“義厚則敵寡,利多則民歡”。連中國的佛教也並不認為金錢是不好的,指出佛其實要的不是清貧如洗,而是富貴嚴華,那種苦修戕身的做法,從來在中國善男信女中沒有什麼市場。中國的民俗也是如此,例如我們常常說,有點文采武藝,是要賣於帝王家的,又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因此,金錢本身無疑是清白的。

既然五千年的傳統是這樣,為什麼迄今知識分子對談論金錢如虎狼之畏呢?大約是近50年來中華文化遭受了深重的突然斷裂所致。君子可以不重利,但發展到羞恥於言利的程度,離偽君子也就不遙遠了。不否認知識分子中有不以貧困為苦的,例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就能“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但應該看到,顏回是那種“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之人,他是隨遇而安,知足常樂,雖然不以貧困為苦,但也並不以富貴為恥。人的“動物性的過去”使得真正能從貧困中得到莫大歡樂的人少之又少,而即使如此也並不排斥知識分子可以在義利之辯的基礎上過得相對寬裕一些。視金錢如洪水猛獸者,和中國傳統無關,僅僅和其內心的局促和焦慮有關。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剝奪者的剝奪”,就是消滅無產階級自身,使之擺脫“被剝奪者”的悲慘角色。同樣,將知識分子和金錢對立起來,也和高風亮節全然無關,僅僅是內心的一種扭曲而已。

第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知識分子必然不是社會分層中最為富裕的群體,但也不是最困窘的群體。作為高校教師,我享受著尚能接受的工資和種種福利,還可以掙一些稿費養家糊口,因此內心是平和的。佛陀在《善生經》中為善生童子開示生存之道時說:“先當學技藝,而後獲財富。”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必須有一定的謀生之道,即使擁有福報,也還需要通過相應的技能才能得以實現。我們現在靠寫字謀生,也算是安守本分吧!應該警惕的是,君子愛財並不能作為知識分子道德墮落的借口。迄今為止,窮則獨善,達則兼濟仍是我們在義利之辯的同時,應有理欲之分的準則。

如果是取之有道,那麼,如果那些金錢果然是我在燈下寂寞地閱讀、思考、寫作而得,雖分毫也不應該羞於接受;如果那些金錢並非誠實勞動所得,那麼就應該看開些,不應讓貪欲迷惘了自己,所謂“不義,雖利勿動”也。記得佛經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佛陀與弟子阿難外出乞食,看到路邊有一塊黃金,就對阿難說“毒蛇”,阿難也回應道:“毒蛇。”正在附近幹農活的父子倆聞言前來觀看,當他們發現佛陀和阿難所說的毒蛇竟然是黃金時,立刻欣喜若狂地將其占為己有,可結果卻是引來殺身之禍。黃金沒有給他們帶來富貴,反而使他們陷入國庫被盜的案件之中。刑場上,父子倆才追悔莫及地想到“毒蛇”的真正意義。我們內心的毒蛇比路上偶遇的毒蛇要多得多,所以時時反省是必要的,這樣即使不能保證時時走在正途,也可避免墮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吧!

第三,金錢是最好的仆人,卻是最壞的主人。當你的生活為追求金錢所主宰時,你就迷失了自我;而當你的金錢為你的生活所主宰時,你就接近幸福。金錢對守財奴而言,是一串數字而已;而對有理智的人而言,應該是隨時可以打發的仆人。因此,在青春年少的時候,金錢僅僅是身邊可以流淌的東西,即使做不到“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豪爽,也應該少一些為風燭殘年斂財的計劃。我們的命運總是隨波逐流的,誰都無法預言三年後自己的生存狀態,因此為什麼要在30歲時考慮60歲的事情呢?我們如果總是抱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態度去積累金錢,那麼金錢就淩駕於我們之上,這樣的“遠慮”在我看來就是杞人憂天——過於謹慎和憂慮的金錢觀足以令我們一生生活在揮之不去的恐懼之中,而這種恐懼的根源則在我們內心的心魔。

我們如何才能成為金錢的主人?佛經裏把人類分成三種:第一種是盲人。這種人不知如何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增長,不知如何獲得新的財富,他們也無法區分道德上的好壞。第二種是獨眼人。他隻有一隻金錢眼,而無道德之慧眼。這種人隻知道如何使自己擁有的財富增長和創造新財富,但不知道如何培養好的道德品質。第三種是雙眼者。他既有金錢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財富增長,並獲得新財富,又能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做一個有德而富,富而有德的,有兩隻眼睛的人,如果不是我們已達成的現實,至少可作為一種追求的境界和目標。

第四,不要讓金錢拖累後代。福特說,所謂美好人生,就是“儉樸的生活,健康的身體,勤奮的工作”。在萬科論壇上,一位朋友說:“如果你有一張床,一口飯,就已經比世界上大多數人幸福。”幸福往往並不是我們擁有的時候所珍藏的,而是在失去之後才追悔莫及的那種東西,就像空氣、水一樣擁抱著我們的人生。因此,如果有一點點金錢,不要為兒孫考慮太多,兒孫自有兒孫福,金錢隻會拖累而不會哺育後代,這就是所謂寒門多俊彥,紈絝少偉男的道理。

世上最不幸的人就是除了金錢一無所有的人。曾經在中央電視台的一檔特別節目中,主持人讓企業精英們、學界大腕們從零到九這十個數字中挑選出自己的幸運數。有人選8,說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是8%;有人選6,說明年他的個人財產就將超過6億;有人選5,說是中國明年經濟規模能排全球第五……我在昏昏欲睡中,聽到一個人選擇了0,他說希望精英的聚會不要忘記,世界上還有那些一無所有的弱勢群體們。我在這刹那意識到我擁有的一切,包括金錢。您問我那時選擇的是什麼數?我沉默的內心選擇的是1,就是希望天下一家,願所有的人能有一口飯吃。

【心痕筆記】

人應該做錢的主人,而不是錢的仆人。即便擁有了整個世界,我們依然每天隻吃三頓飯,一次隻睡一張床——這一點,就連最普通的農夫都可以做得到。不為金錢和權位所累的人會比那些被物欲和權位所困擾的人吃得更香甜,睡得更踏實。

名利的真相——貞逸

從前,有一個愛幻想的年輕人。有一天,他聽說名利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誰能找到她誰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所以他在心裏迷上了名利。他發誓,即使花上一生的時間,也要找到她。

他首先到那些充滿智慧和哲理的書籍中去找名利。結果他發現這些哲理書對名利始終持批評否定的態度,而且一直排斥她——名利不在書籍裏。

他又到宗教裏去找名利。但是宗教宣稱,許多幸福,也包括名利在內,都是一個人在死後才能得到的,而活著的時候是應該舍棄的。這也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他又向大千世界去尋找。他每到一個地方,就問:“你們知道名利嗎?她在這裏嗎?”每次人們都回答他:“名利?是的,她來過這裏。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她後來又走了,沒有人知道她去了哪裏。”就這樣他用了許多年,找了許多地方,可是每次都得到同樣的答複。

於是他轉向大自然。他問樹、高山、森林和海洋,還有小鳥、魚、走獸和昆蟲:“你們知道名利嗎?她在這裏嗎?”然而回答依然令他失望:“名利?是的,她來過這裏。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她後來又走了。”

許多年過去了,這個年輕人慢慢老去,但他還在尋找名利。最後,他來到世界的盡頭,那有一個黑暗幽深的山洞。老人進了山洞。等到眼睛適應了黑暗之後,他發現山洞裏有一個又老又醜的婦人。一個聲音告訴他,眼前的這個婦人就是名利。

雖然非常失望,但他還是湊到她的跟前問她:“我一直在到處找你,開始時我還是個年輕人,現在我已經完全老了。許多人都像我一樣盼望著你,對你翹首以待。為什麼你要躲著我們,躲著這些熱切追求你的人呢?求你了,走出這個山洞,和我一起回到世界上去吧。”名利沒有回答他。

老人花了許多天來勸說名利,可名利像啞了一樣,始終不搭理他。當老人明白名利從未離開過她隱身的這個山洞之後,他說:“那算了,由你去吧。既然你不肯跟我一起走,那我就一個人回去了。但在走之前,我有一個要求:你得給我一個口信,我把它轉達給世上的人,好證明我確實找到過你。”

這時,名利,這個又老又醜的婦人,抬起頭來,盯著老人的眼睛,一字一頓地說:“告訴他們,我年輕而且漂亮。”

——名利的真實麵目是虛偽。

【心痕筆記】

很多人為了名利,一生和他人爭奪廝殺,鬥得你死我活,最終發現名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於是在臨死前大徹大悟,放棄了那些他們始終無法釋懷的名利觀念,得到了臨死前的心靈安寧。

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無為、無爭、不貪、知足,保持對名利的淡泊心、對屈辱的忍耐心、對他人的仁愛心,做好每天當做之事,享受每一件事情帶來的快樂,自然會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也自然能夠獲得更純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