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上任 (1)(2 / 3)

這一招果真靈驗,來省城上訪的人少了。不過,好景不長,不出兩個月,仍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症結何在?

症結擺在那裏,餘國光當不了都寧的家。

怪事,一把手當不了家。

誰當家?也不是市長當家,而是市委副書記、市人大主任蔡峰當家。

“都寧一大怪,書記、市長怕老蔡……”都寧大人小孩都會唱這首民謠。

不正常。

你能說不正常嗎?誰遇到這種事誰都會尷尬。蔡峰是都寧元老級人物,都寧建地區時隨吳春天到都寧市。吳春天當市委書記,他任區公所書記;吳春天當地委書記時,他也水漲船高當上地委組織部部長,之後,官至主管組織工作的副書記。他是吳春天的得意門生,也是他的代言人。要辦大事,找不到吳春天,找到他也是一樣。在幹部任用問題上,吳春天完全信賴他。他說誰行,誰就行,不行也行;他說誰不行,誰就不行,行也不行。吳春天不說一個不字,其他人更是噤若寒蟬。久而久之,他的威信可與吳春天相提並論。

吳春天走後,專員王大海接任書記,他榮升專員。當副書記時他就瞧不起王大海,如今兩人平級,他就更不把王大海放在眼裏。借口黨政分開,他與王大海分庭抗禮。你搞你的一套,我搞我的一套。不商量,不請示,我行我素。王大海也不是吃素的人,你做得初一,我做得十五;你不仁,我不義;你有經濟權,我有幹部權。大比拚,大火並。相互製約、相互抗衡,互不買賬,不分勝負。由半公開發展到白熾化。

騎虎難下,都到吳春天那裏投訴。他倆都是吳春天從外地帶到都寧的幹部,都是吳春天的嫡係。吳春天在都寧時,他倆相安無事,沒想到不能配班。這是吳春天沒有想到的。讓吳春天當裁判,這是個棘手的問題。手掌手背都是肉,於是各打五十大板。其實是和稀泥。不和稀泥又怎麼辦?和稀泥當然解決不了問題,必須犧牲一個,否則兩敗俱傷。吳春天的砝碼偏向蔡峰,將王大海調到省農業廳任廳長。顯然有失公平。慣常的做法是支走行政主官。蔡峰成了贏家,以為自己要當書記,喜上眉梢。

誰當書記,吳春天還處在猶豫階段。之所以猶豫不決,是怕王大海有意見。不讓蔡峰當書記,都寧這塊“根據地”就會“失守”。讓蔡峰當書記,王大海不答應。任何人當書記都可以,就是不能讓蔡峰當書記。非常時期也就顧不得昔日的交情,王大海跑到吳春天麵前把蔡峰說得一無是處。這樣他還嫌不夠,又把匿名信遞到仲知秋的辦公桌。結果可想而知,蔡峰沒有當上書記。不是王大海的功勞,也不是吳春天的阻攔。問題出在硬件上——蔡峰沒有大專文憑。這是最新規定,讓蔡峰這個倒黴鬼趕上了。隻能說他沒運氣。蔡峰隻有小學文化,字寫得不太好看;後來參加文化補習,縣一中發給他一個高中文憑。蔡峰沒想到形勢發展得這麼快,要求這麼高,高中文憑都不頂用了。雖然沒有當上書記,但省委也沒有從外地派幹部。書記從內部產生,這是吳春天給蔡峰的一個補償。

吳春天對省委考核組的同誌講,重點征求老同誌的意見,說白了就是征求蔡峰同誌的意見。蔡峰也不謙虛,推薦了幾個人選,同時著重介紹了地委委員、地委組織部長餘國光。餘國光曾當過他的秘書,是他一手栽培的幹部。推薦成功了,餘國光當上書記。明眼人都知道,餘國光當書記就是他當書記。他嘿嘿一笑,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

實踐證明的確如此。蔡峰的威信空前高漲,都寧人奉他為菩薩。不久地改市。因為同樣的原因,他不能和平過渡當市長。他真正後悔起來,早知道文憑管用就應該脫產上兩年黨校。過去讓他脫產學習,他以為有人覬覦他的肥缺,頂著不去。現在後悔來不及了,真是因小失大,聰明反被聰明誤。已經沒有退路,隻能服從安排,屈任市委副書記、市人大主任,排名在市長前麵。不久又來了一個文件,政府一把手在黨內的排名必然是老二,他又由二把手降至三把手。不過,不管是幾把手,他的絕對權威沒有受到影響。市長也是他點頭同意的。沒有他的點頭,誰也甭想當市長。陳時宜也是市長候選人之一,由於他作祟而作罷。程詩興是由縣級都寧市長一步到位升任地級都寧市長。

也難怪書記、市長當不了家。

責任不全在蔡峰身上,餘國光也有責任。作為市委書記,在其位就要謀其政;你不行使書記的權力,別人就要取代你,替你行使權力。畢竟蔡峰是市委副書記,他再怎麼霸道也不能踢開書記鬧革命。他想取而代之,還要考慮後果。俗話說: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不是書記當書記的家是名不正,以書記的名義發號施令就會遭到拒絕是言不順,沒人按你的意圖辦事是事不成。隻要你不肯拱手相讓、俯首稱臣,就沒人能奈何你。然而沒辦法,餘國光是徹頭徹尾地怕蔡峰。

這說明一個問題——威信不能任命。上級隻能任命你的職務,不能任命你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