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上任 (1)(3 / 3)

既然當不了家,那就讓賢。仲知秋決定動刀子。

誰是書記最佳人選?

陳時宜浮出水麵。

仲知秋認準了陳時宜。第一,陳時宜是都寧人,又當過都寧市委副書記,既有幹部基礎又有群眾基礎,對都寧各方麵的情況都熟悉,便於開展工作。第二,陳時宜為人正派、疾惡如仇,有能力還都寧人民一份安寧。都寧已成為不寧之地——槍聲不斷,黑惡橫行,水貨充斥,市場蕭條,上訪不斷;不僅都寧老百姓深受其害,而且還波及到全國各地。遊客對都寧退避三舍,客商不願與都寧人做生意,來往車輛避道都寧而行。第三,陳時宜現任省紀委副書記、省監察廳廳長,查處過許多大案要案,有利於省委徹底解決都寧的問題。

有比較才有鑒別。

現在發現他也不晚。

陳時宜沒想到這麼快就讓他回都寧。

“抓黨風廉政建設同樣可以為黨建功立業。將軍決戰豈止於沙場?”他這樣回答仲知秋。

陳時宜不願意回都寧。他已愛上紀檢監察這一行。這三年,他過得很開心,打了三場大勝仗,親手將12名貪官送進監獄,震動很大,影響很大,群眾無不拍手稱快。

“你不是跟我提過要求,想回地方工作?”仲知秋不解地問。

有這回事,那是過去了。剛到省城時,坐辦公室有些不大適應。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

仲知秋還以為他在慪氣,慪三年前的氣。

“你陳時宜是不是還在生我的氣?三年了,氣還沒有消?”仲知秋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實話告訴你,當時省委隻想選一名作風過硬、清正廉潔的同誌擔任省紀委副書記兼監察廳廳長。很多同誌推薦了你,都寧市也力舉你並向省委上報你的典型材料,加之你又是全國的廉政模範,於是,省紀委副書記兼監察廳廳長就非你莫屬。現在看來我犯了錯誤,隻攻一點不及全麵,更沒想到中了別人的計。都寧有人想擠走你就像正愁瞌睡找不到枕頭。你走後,都寧的班子沒有了雜音,變成了鐵板一塊。班子安寧了,都寧卻不安寧……”

聽仲知秋講到這兒,陳時宜終於明白了三年前調走他的原因,同時也看出仲知秋是誠心誠意要用他,這說明他在省委書記心目中有位置。

關鍵時刻想到你,這就是信任。

他無話可說,爽快地答應回都寧。

不過,不是一個人上任,還要帶一群人上任——上訪群眾。

這是規矩,不能因人而廢。

車隊在“玩龍燈”,又像在“扭秧歌”。

坐車的人在用屁股跳“迪斯科”。

劇烈的顫動絲毫沒有影響坐車人的習慣。

陳時宜靠在靠背上仍然在思考問題。

一晃就是三年。轉去轉來轉不出都寧。他熱愛都寧這塊土地,都寧是他的大本營,也是他的成長地。三年前,他是都寧市委副書記,也是全省最有名氣的市委副書記。44歲當了四年市委副書記,可謂意氣風發,風華正茂。

在官場,年輕是個寶;年輕意味著前途無量。因為年輕,所以就有名氣。當然,他的名氣不僅僅是因為年輕,還因為他受到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讚賞。

十二年前,也就是1985年3月,老省委書記視察花山縣。

在聽完他代表縣委所作的彙報後,地委書記吳春天指著時任縣委書記的他對老省委書記說:“這是我們全區最年輕的縣委書記。”話音剛落,省委副書記兼省委組織部部長仲知秋補充說:“也是全省最年輕的縣委書記。”老省委書記眼睛為之一亮,饒有興趣地問了他的一些情況。聽完介紹後,老省委書記詼諧地說:“你叫陳時宜,我看應是陳適宜。38歲當了兩年縣委書記,年齡適宜;複旦大學畢業,學曆適宜;當過公社書記、副縣長,能力適宜。”

老省委書記走後,“三個適宜”在民間傳開。

出自老省委書記之口的“三個適宜”使他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

人們對他刮目相看。

不久,國務院批準都寧地改市。他便“順理成章”地進了班子,當上市委副書記。如果不是意外,說不定是市長。

陳時宜根本就沒想到要當市委副書記,更沒想到要當市長。相反,他認為當縣委書記更能實現人生的價值。他從來沒有刻意地伸手要官,卻官運亨通,少年得誌。應驗了昔時賢人的一句話:“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人們羨慕他機遇好,趕上了重視文憑的年代。這樣的評價有失公平。僅有機遇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條件與之配套、與之結合,否則,機遇就隻是機遇,一樣會與你失之交臂,或者也叫擦肩而過。機遇不等於機會,同是機遇,有的人卻沒有機會。譬如,與陳時宜同時代的那一批知青,900多號人參加高考,就他一個人考上了大學。高考這個機遇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平等的,但並不等於所有人都有機會上大學。機會隻青睞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