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你們揪揪自己的頭發試試,揪一根都疼得要命,揪一撮是不是特別痛苦?再想想如果滿身長著毛,滿身毛要被一撮一撮拔下來,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我講這一段的時候,渲染得特別到位。接著又停頓下來,讓孩子們自己體驗。之後我問:你們同情誰?是同情猴子呢,還是繼續為老爺爺高興?
我看見,所有孩子的臉都吊得老長老長,苦難的啊……教室裏靜悄悄的。孩子們說:我們同情猴子。
我繼續問:你們要是老爺爺,那支槍應該對準誰?是打死豺呢,還是打死猴子以免讓它繼續受苦?
孩子異口同聲喊道:老師,我們打死豺!
為什麼?
豺太狠毒了,太殘忍了!
我說,老爺爺被眼前的慘象驚呆了,他想也沒想,端起槍一扣扳機就把豺打死了,猴子一聲尖叫,跑進山林……孩子們這才長長舒了一口氣。
我說:轉眼間到了秋天,老爺爺去地裏收玉米,那群猴子又來了。我問孩子:你們要是老爺爺,會不會後悔以前沒把那隻猴子打死?孩子說後悔。
我說老爺爺也是這麼想的,但是已經沒有辦法了。他隻好硬著頭皮掰玉米,想著猴子過來糟蹋時再想辦法。掰著掰著,老爺爺聽見身後也傳來掰玉米的響聲,心想完了完了,一邊想一邊回過頭去。就在這回頭一瞥的時刻,他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那群猴子也在學著他的樣子掰玉米呢,而且沒有一個吃的!原來猴子不是來糟蹋玉米的,是來給他幫忙的!猴子幹起活來當然要比老爺爺快得多,它們把掰下來的玉米整整齊齊地擺在地頭,然後悄悄離去。
孩子們笑了起來,笑得非常開心,笑裏麵包含著深深的感動。這個故事將他們的感情一步一步往上引,越引越深,越提越高,將孩子帶到一個充滿情感的氛圍裏去了,直到沉入其中,直到忘乎所以。
我說:這樣的情景完全出乎老爺爺的意料,他感動極了,站在那兒不知如何是好。就這樣,那群猴子一到早晨就來幫老爺爺掰玉米,到了黃昏全都自動離開。而且,從此以後每到秋收那群猴子都要來。
我說:你們要是老爺爺,該怎麼辦?
孩子們說:感激猴子,送玉米給它們吃。
我說不知怎麼搞的,那群猴子一見老爺爺接近它們就往開躲,連老爺爺自己也不明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盡管老爺爺特別想跟猴子友好,每次都對猴子做出各種各樣的親熱姿態,但是越這樣猴子躲得越遠。
孩子們急得大喊:那怎麼辦呀老師,趕緊想個辦法嘛!我說老爺爺什麼辦法都想過了,猴子就是不跟他親近。可是有一天,老爺爺突然發現,每當他讓猴子過來時,那些猴子總是盯著自己肩上那杆獵槍。老爺爺終於明白了:不是猴子不願跟我親近,而是它們害怕我的獵槍……
怎麼辦?我問:要是你是老爺爺,你該怎麼辦?孩子們說把槍扔了。我說那座山裏有老虎有豹子還有狼,要是沒有了槍說不定就會有生命危險。孩子們說:應該把槍埋起來,等危險來了扒出來再用。我說老爺爺大概太感動了,與猴子親近的心情太迫切了,他大概忘了可能會有什麼危險,想也沒想,掄起槍,照著石頭砸去。猴子見了,一聲尖叫,全都擁了過來,圍住老爺爺,有的揪他的胡子,有的揪他的頭發,使著勁兒跟他親熱。
就這樣,老爺爺不再寂寞,因為他跟猴子成了最好的朋友。
孩子們大概完全把自己當成了老爺爺,拍著腿,臉上綻開幸福的笑容。
後來,老爺爺更老了,種不動玉米了,他就把種玉米攢的錢買了幾頭牛,大牛生小牛,幾年之後成了一群牛。有一天,老爺爺正在放牛,突然聽見牛群吼叫起來,叫得特別淒慘,原來來了一群狼,老爺爺想趕著牛逃跑,但是來不及了。狼群慢慢包抄過來,圈子越圍越小,情況十分緊急。
狼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動物,它要是圍住牛群,所有的牛別想有一頭活著出去。就是吃不完也要全部咬死。老爺爺心想:完了,我的牛算是全完了。他閉上眼睛,因為他不忍心看著自己的牛被狼咬死、吃掉的慘景。
就在這個時候,隻聽一聲長嘯,那群猴子趕來了。老爺爺看見棕毛猴跑在最前麵,它們跳進狼群、跳到狼的身上跟狼打。這時候孩子急得不得了,說老師——老師——快講呀,後來怎麼了?
我說:老爺爺趕快把牛趕到安全的地方,連忙回去支援猴子,當他趕到時,發現,山穀裏隻剩下一堆猴子的白骨……
孩子全都不吭聲了,有的眼中含著淚水。
後來,人們來到山裏找老爺爺,發現他住的地方成了一堆燒焦的泥土。老爺爺不見了。再後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傳說——有的說老爺爺也被狼吃掉了,有的說那群猴子並沒有死,是它們接走了老爺爺,接到一個最好的地方享福去了……
我問孩子:猴子能打過狼嗎?孩子們說:打不過。我說那它們為什麼還要去打?孩子們說:它們在報答老爺爺。我說這就等於猴子把自己送到狼嘴裏給狼吃啊!因為隻有這樣的方式才能讓老爺爺趕著牛群逃脫!它們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報答救命之恩的!我說現在,我們下課。
孩子們坐著不動,靜靜待在原地,教室裏彌漫著淒楚悲傷的氣氛。
我剛開始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們本來還在吵吵嚷嚷,有的甚至滿地亂跑。講著講著,他們開始安靜下來。再後來,教室裏鴉雀無聲了。他們屏住呼吸在聽,眼睛裏露出一種很特別的光——被深深感動的光。尤其是當我講到故事結尾的時候,他們幾乎全都熱淚盈眶,有的甚至埋下頭去……
這節課是我在我們一個教學點上的示範課,聽老師說,幾個星期之後那個班的孩子還問:上次講課的那個李老師呢?她怎麼還不來給我們上課?我想那節課都讓孩子的小心髒疼了!孩子需要什麼,老師就用什麼滿足他們,要是給予的不適合,他就不是個稱職的老師。如果孩子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他的心就會漂浮著,無所適從,就會心煩意亂,就會胡鬧、搗亂,甚至打架,就會說一些屁呀屎呀無聊的話,隻能拿這些東西來填充精神上的空缺。
你要是用能愉悅人類精神的內容為孩子提供一個可供發展的平台,用愛占有孩子靈魂的話,他們就不再這樣。這時候要是有個新來的,說出難聽的話,做了出格的事,其他孩子就會用奇怪的目光看著他,甚至會有孩子告訴他這是不好的行為,使得那個新來的孩子感到不好意思。這樣,你的班就會進入良性循環,狀態越來越高,上課也不用你維持紀律。紀律和秩序是人類靈魂裏本來就有的東西,如果隻能靠著威嚴來維護的話,說明威嚴已被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