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素質教育,首先要搞清什麼是素質,素質中哪些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如果教育者——教師、家長連這個問題都搞不清楚,怎麼進行教育呢?怎麼把孩子培養成真正的、有競爭力的人才?現在,有些家長還停留在知識、技能大於一切的認識上,有些已經認識到聰明才智的重要,極少部分剛剛認識到情商,也就是控製情緒的能力、承受力、毅力的重要。美國科學家通過對一些成功人士的調查顯示:一個人能否成功,情商的比重占到80%,智商僅占20%。我們不僅要問:知識的位置在哪裏?知識的掌握,那是高情商與高智商的必然產物是不是?既然有了好的情商與智商,出類拔萃的學習便會水到渠成,哪還用我們處心積慮呢?而硬逼出來的名次、高分,是拔苗助長,是對“土地”資源提前的、過度的掠奪,死記硬背出來的知識不能發展孩子的智慧和能力,也不能滋生出新的知識。這樣的知識隻能應付一時,難以受惠終生。
但這隻是專就智商與情商而言的,實際上,一個人如果想成為人才,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在他的素質構成中還有比情商更為重要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素質的核心部分,那就是人文情懷,就是愛……
如果抽掉愛、良知、情感而判定人才的話,本·拉登、希特勒將是最大的人才了,無論是創造力、勇敢精神、敬業程度等方麵都無可挑剔,但他們以及與他們相似的人,給人類製造了多大的苦難啊。這就涉及“人才”這個概念了。做父母的沒有不想把自己孩子培養成人才的,但是對於什麼是人才並非十分清楚。什麼是人才呢?人才就是“人”與“才”的結合。向善、良知、關愛、寬容、同情心,這些代表人文情懷的東西都屬“人”的部分;“才”就是能力,聰明才智,知識技能;兩者相加才是“人才”。
有家外企在北京招員工,打出“北大清華學生免談”這樣的口號。那是因為在我們國家裏一些上了名牌大學的優秀學生一般都是專靠高分,也就是靠知識考上去的,而這樣的學生好多人走偏了,在他們身上很難一見“人”的影子。所以,按那家公司的說法,這樣的人很難培養成有用之才。
我還看到一篇文章,裏麵談到有家機構專門對外企在中國招收員工最看重什麼進行研究,並將結果列了四項,按照重要程度排了隊,第一是忠誠,第二是團隊精神,第三是溝通能力,第四才是聰明才智。這裏麵,前三項都屬“人”的範疇,後一項才屬於“才”。就是說,按照國際通用用人標準,“人”比“才”重要得多。
家長普遍忽視這個問題。忽視的後果是,隨著我們加入世貿組織,一碗水端平了,世界的人才標準必將是我們未來的人才標準,你的孩子沒有培養起這樣的素質,極有可能會被淘汰出局。
關於人才,我這裏有一個公式,首先,所謂“人才”,是“人”與“才”的結合;其次,“才”也由兩個方麵組成,就是“知識技能”與“聰明才智”。我們可以簡化一下,把“知識技能”簡化成“知識”,把“聰明才智”簡化成“能力”。它們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就“才”而言,單獨看,知識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隻是個“0”,能力呢,是它前麵的數字。能力為0,0與0待在一起還是0;能力是1,就變成10;能力是9,得數便是90了。知識單獨分開是一錢不值的,但與能力搭在一起,它的價值就會以幾何倍數上升。
如果把“人”與“才”放在一起,那麼“才”又是“0”了,沒價值了,它的價值隻有依靠“人”方能顯現。所以,人,人文情懷就像太陽一樣,用它的光來照耀;像雨露,全方位地滋潤。知識也好,能力也好,隻有通過陽光雨露的照耀與滋潤,才能生長,才能生機勃發,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對整個人類有益。可以這樣說吧,在未來社會中,一個即使在知識、能力這些方麵非常出類拔萃的人,如果沒有“人”的成分的話是很難立足的,誰會希望自己的老板、下屬、生意夥伴、朋友是一個沒有德行的人呢?
有這樣一個例子,某家公司空缺一個重要的職位,招聘的時候,來了好多碩士博士,本科生隻來了一位,還是硬著頭皮來的。結果,本科生被聘用了,碩士博士反而落選。為什麼呢?所有的“士”全都坐在那裏指手畫腳,而本科生一聲不吭,在一旁端茶倒水。
如果將人的素質比作一棵樹的話,“人”是根、是幹,“才”是枝、是葉。或者說,“才”裏麵的“能力”是枝,“知識”是葉。可現在,一些父母逼著孩子隻在枝與葉上使力,這種舍本逐末的行為,隻能造成根與幹的枯萎甚至死亡。
比如,那個“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在這個事件之前,還有個“徐力殺母”,之後,又接連發生了殺害並肢解女友、持刀綁架女生、殺死奶奶和父親、微波爐活烤小狗等一係列讓人瞠目結舌的事件。我想即使不是大學生,隻要是個人格健康、心理正常的普通人,也很難把硫酸潑到黑熊身上,很難把寵物放進微波爐裏烤,更難勒死奶奶、殺死父親。
勒死奶奶、砍倒父親的馬曉明從小就是鄰裏孩子的榜樣,但就在學校因他成績太差而勸其退學時,為了避免家人傷心,竟想出了先殺親人然後自殺的荒唐主意。而另一個大學生馬忠義在學業陷入困境時,先後謀劃了自殺、殺人、搶劫等“措施”,試圖通過自我毀滅而達到自我解救。這兩位大學生在麵臨挫折時一觸即潰,沒有積極麵對挑戰的能力,隻能選擇如此荒唐的方式。就算他們的學習曾經多麼優秀,但他們在人格方麵甚至連一個嬰兒都不如。
這隻是一種極端的例子,實際上內心備感無助、在精神上灰溜溜的大學生不知還有多少。
正如一篇文章指出的,之所以屢屢發生像硫酸潑熊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出在我們的教育思想、方針以及體製上麵。我們的教育模式太有問題了。多少年裏,我們對“好學生”的看法是:課堂上應該成功地回答問題,而不管那是什麼樣的問題;考試中應該名列前三名,而不管通過這樣的方式會不會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升學要進入重點,而不管這樣出來的學生是不是對社會有用、有益的人才;更嚴重的是,就是在孩子學琴的時候也應該成功地考級、學畫看他是不是學會了某種技術、獲了多少獎項!一個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精神蓬勃的孩子往往不被看作榜樣,因為學校、教師、家長根本就不注重這些,但一個考試成績好的孩子,無論他的人文情懷多麼淡薄、心理空間多麼狹窄、精神世界多麼蒼白,動手能力多麼差勁、創新意識甚至為零,都會成為榜樣。這些“考試機器”是不折不扣的“人格豆芽菜”,他們在順境中或許還能平安無事,但是一個人的一生能夠保證永遠平安無事嗎?隻要是人,他的一生或多或少肯定會有不順的時候,要是遇上不順,遇上挫折、挑戰呢?他們就會走向極端,就會變得不可理喻,就會嚴重地危害他們自己、親人,以及社會。他們不出問題是暫時的,出問題是肯定的,隻不過時間早晚而已。
我們的教育思想實在奇怪,比如說,文理分科,所有的學生們被分成兩撥:一撥文科,一撥理科。結果呢,文科學生普遍缺乏科學觀念和科學精神,而理科學生則喪失了人文情懷。文科生終生不知“相對論”為何物,對世界的構成及其規律、對時空的特性完全缺乏了解,思維方式流於簡單感性。而理科生雖然掌握了局部的科學知識,大多數卻對曆史、文學、藝術等領域非常陌生,思維缺乏想象力和創造活力,發展到極端者,隻知有科學而不知道有科學倫理,隻知道發明創造而不屑考慮人性關懷。許多科學怪胎都是由於喪失人性關懷而畸形發育成的。他們的心性因為與美好的東西絕緣而變得功利和冷漠,直接的後果是缺乏愛心,人格品味低下。
談到愛心,我認為就是文科學生,雖然讀了很多人文方麵的書,但因為社會價值導向方麵存在問題,還有學校、家長本來就沒有讓孩子從小重視這些東西,所以他們的人文精神隻是停留在非常膚淺的層麵,所以,即便是文科學生,最終還是無法建立起真正的人文精神。這一點,在劉海洋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
劉海洋從小學習成績很好,他的母親原則上要求他每次都考第一。根據他的自述,他用硫酸潑熊的目的也是為了檢驗狗熊對酸的敏感度。劉海洋的科學精神是完全具備的,但他缺乏的是人文情懷,完全沒有同情與悲憫。同樣,那位把小狗放進微波爐的大學生也是不知慈愛與悲憫為何物的怪胎,無論他因何種理由活烤小狗,都說明了他的人格中缺乏關愛、同情等偉大的情感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