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上的課名為“我的幸福”,是由一個剛剛培訓完的老師上的,她說:同學們,現在我們每個人都被家人當作寶貝,每個人周圍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愛著我們;在物質上,我們要什麼就有什麼;星期天可以遊泳,放假了還可以旅遊……那麼,在這樣的生活狀態裏,我們一定感到很幸福了……
話音未落,孩子們齊聲回答:老師——我們不——幸——福!
這個回答太讓人意外了。那個老師非常尷尬,愣在那兒了。這也不能怪她,因為過於年輕,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到底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境地。
她以為孩子沒聽明白,還想繼續引導,她說:老師小時候就不如你們了,因為經濟方麵的原因,連糖都吃不上。所以,老師那時候所向往的最最幸福的事兒就是能夠擁有很多很多的糖,一房子糖,甚至一間用糖做成的房子,連書桌、椅子、床、枕頭也是用糖做成的,這樣,當我想吃糖的時候呢,伸出舌頭隨便在哪兒舔一下就可以了。
孩子們一聽,全都大笑起來,說老師你真傻,太傻了,你怎麼會喜歡吃糖呢,糖是吃的東西裏麵最“窪”的,你怎麼能喜歡這樣的東西?還把擁有糖當作最幸福的事兒?
這一下,那個老師徹底蒙了,她不明白這些孩子為什麼會是這樣。臉騰地紅了,手腳都不知道往哪兒放。好半天才反應過來,她就問:那你們向往的幸福是什麼呢?
這一問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舉起手來,其中一個十歲的男孩,在文化課學習方麵是年級第一,他站起來說:老師,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懶覺。另一個女孩等不及了,搶著喊:我的幸福是放長假,到沙灘上去玩。孩子們渴望的幸福五花八門:買一大堆零嘴坐在床上吃;爸爸媽媽不要老是叨叨;學校老師少留點家庭作業;他們家買的彩票得了大獎;他的床放在百貨大樓裏,一邊是貨架,一邊是遊泳池……孩子們太渴望幸福了,但是這樣的幸福多少讓我們感到吃驚。
孩子們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著幸福,他們說的全是真話。孩子的幸福其實就像能夠調出所有顏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隻給了他們一種或者兩種,他們調不出幸福的顏色,他們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那麼,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
成人,教育者,老師,父母……比如,有一天一位媽媽滿臉恐慌地來找我,她說李老師,昨晚上真把我嚇壞了。我問怎麼回事。她說,昨天晚上,我的兒子對我說:媽媽,我現在還小,打不過你,等我長大了我會打你的。我會把你殺了,剁成肉餡,包成包子吃。
她說,可怕的還不是這些話,而是他說話時眼睛裏露出的那種光。她說李老師,我的兒子為什麼會這樣想呢?他怎麼對我這麼仇恨?你說我該怎麼辦呢?說著,眼淚嘩嘩直流。
這個媽媽是屬於那種過分注重孩子教育的家長類型,孩子成了她的一切。她要把孩子培養成最優秀的人才,容不得有一點點不如人的地方。事事幹涉,眼睛老是盯著孩子,但是,她的眼睛裏看見的全是孩子的缺點而不是優點,所以孩子不是挨罵就是挨打。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才,她辭了職,在家專門培養孩子。我跟她不知談了多少回了,勸她放棄這樣的想法。但是……你沒有跟家長打過交道,你沒有體驗過,有些人,你要改變一點點都非常困難。每當遇上這樣的家長,我心裏絕望得不得了。就像這位家長,每次都說想通了,下次還犯同樣的錯誤。
那次我特別生氣。我說:你孩子這樣說一點也不奇怪。她急了,說李老師,你怎麼能這樣說話呢?我說我已經警告過你多少回了,你聽沒聽進去一句?我說有個中學生用斧頭砍死了他的母親你知不知道?她說知道。既然知道,為什麼不想辦法改變一下自己?
可是過了幾天,她又來找我,說李老師,昨天晚上我把兒子狠狠打了一頓。她說這話時的表情,怎麼說呢,就像幹了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前來請功似的。
我問為什麼要打兒子,她說:昨天晚上我給他洗腳,我讓他把腳踩在盆子的兩邊,誰知他竟把盆子踩翻了,水灑了一地。我說孩子都這麼大了,你為什麼不讓他自己洗腳?她說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她給洗腳。我說就算你給他洗腳是對的,但是你想過沒有,一個10歲的孩子,他完全能夠自己洗腳,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踩翻,可能是你使他心煩意亂的結果。即便是不小心踩翻了盆子,也不能拳腳相加。一分鍾前你是一個慈母,為兒子洗腳,一分鍾後又變成了一個凶神。愛與恨的瞬間轉換肯定會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裏怎麼能夠承受住這些?
一些家長啊,有時候都讓你覺得,他們生孩子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實施折磨的,想起來讓人心痛。
所以,說到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答案顯而易見……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有一種懼怕錯誤的觀念在我們心中生了根。就像這位母親,不能允許孩子哪怕犯一點點錯,一出錯就非打即罵。在學校,也有許多與這位母親觀念相同的老師。
這是我想不明白的,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念?因為道理太簡單了呀,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樣的話我們都說了幾千年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不失敗怎麼能有成功呢?正確與錯誤也是這樣,它們就像孿生兄弟一樣,沒有錯誤也就沒有成功。錯誤是有價值的,學校與家庭應該是一個允許孩子犯錯誤的地方。你隻要考察那些成功者的經曆,差不多都是在大量的失敗、錯誤當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即使這樣,那些所謂的成功者隨時都會麵臨出錯,甚至失敗的可能。一個人,隻要他活在世上,永遠都有出錯的可能。人們早就忘記這個道理了。許多家長以為孩子的大腦就像電腦一樣,出現的錯誤不及時處理就會越積越多,所以當孩子一旦犯了錯誤的時候,成人總是想讓他們刻骨銘心,永不再犯,甚至在孩子出錯之前就加以提醒,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失去了認識錯誤和糾正錯誤的成長機會。
我們大人也會常常出錯,為什麼要求孩子絕對正確呢?人的優點總是伴隨著對於缺點的克服而生長出來的,一個缺點也沒有的人是平庸的。
課堂上,老師不允許孩子出錯,在家裏,父母不允許孩子出錯,結果,孩子也就隻能盡力不出錯了。為了不致出錯,他們隻好收斂幻想,自我綁束,縮手縮腳。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錯的同時,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確、通向成功的機會。當孩子一旦形成這樣的人格,父母就不願意了,就會說唉呀,你看你看,你怎麼一點想象力都沒有?一點探索精神都沒有?為什麼膽子這麼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卻毫無道理地責怪孩子。他們費了好大勁把孩子終於折磨成了膽小如鼠的人,現在,為了讓他們膽大,又開始新一輪折磨。
關於錯誤,還有一個兒童心理成長機製與成人對錯誤的看法是否正確的問題,就是說,我們成人認為的錯誤在孩子的精神成長機製中是不是也是錯誤?有時候,在成人看來是錯誤的,在孩子來說是成長中的一種形態。孩子不是一個沒有長大的人,而是一個內在機製與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即便孩子真的錯了,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先剝奪他“錯”的機會,而讓他親身感覺到自己的錯誤,這比你直接告訴他不能這樣做效果要好。當然,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我們可以告訴他哪是正確哪是錯誤,給孩子建立一個關於正確和錯誤的概念。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錯誤”作為養料以促進這樣的成長,他們隻有在“錯誤”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確”。這就像糧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長非得靠糞便喂養一樣。
所以,在我們中心,我們的口號是:在錯誤中成長。不光對孩子,對老師,對管理人員,連我都是這樣要求的。新來的孩子不敢下筆,我們的老師就會說:某某同學,往錯畫,給老師犯個錯誤看看!畫成狗屎蛋都行!聽了這句話,孩子便一下子輕鬆起來,對技術的恐懼就煙消雲散了。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確的結果,而在於走向正確的那個過程。這個過程最有價值,也最能使人幸福。
現在,凡來我們中心的家長都對我們老師的精神麵貌嘖嘖稱奇,說李老師,這裏老師的狀態太好了,我們在其他地方都沒見過。
為什麼呢?除了其他原因之外,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怕出錯。我也像鼓勵孩子犯錯誤那樣鼓勵老師出錯,所以我們的老師特別放鬆,很勇敢,精神氣兒特別足,工作對他們來說是幸福的。
常有家長問我:李老師,我的孩子個性太強了,你說該怎麼辦呢?我說那是因為你盯他盯得太緊了,要求太高了,能不能放鬆一下呢?她說我沒有像你說的那樣盯他呀。我說如果沒有盯你怎麼知道他的個性那麼強呢?他的個性是針對誰的?是針對你的。是你認為他的個性不合標準,所以個性也就“強”了。
這種情形非常可怕,家長眼睛一刻不離地盯著孩子,家長自己還不知道。這樣盯下去,就會發現孩子身上全是毛病,孩子做的全是錯事。現在的家長活得真累啊,孩子本來沒有那麼多的缺點,或者缺點本來很小,天天盯著,天天暗示,那些缺點就像上了化肥,迅速生長,直到缺點大得覆蓋了所有的優點。
現在,我們的教育中心差不多變成治療中心了。許多家長送孩子到我這裏不是為了學畫,而是為了來調整。比如,孩子不乖,好動呀,膽子特大呀,就把孩子領來,說李老師,你能不能想想辦法讓我的孩子聽話?怎麼讓他變乖一些?如果孩子太乖,大人說話聲音稍大一點都要嚇得尿褲子,就把孩子領來,說李老師,我的孩子太膽小了,能不能讓他膽大一些?或者孩子不愛學習,把孩子領來,說李老師,我的孩子天生不愛學習,有沒有改變的辦法?……差不多全是這樣。
根據我的經驗,大人越把孩子盯得緊,越想讓他優秀,孩子就會越朝著大人不願看見的方向發展。
就像我的老爸種菜,退休了,沒事幹了,閑得慌,就在院子裏開了一塊地,種上菜。成天盯著那些菜苗,撥拉來撥拉去的,結果,長勢很好的菜最後全給撥拉得蔫頭蔫腦。
這讓我想到,要做一個合格的菜農,首先,要給菜苗生長空間;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時候一定要出現在它的麵前。在關注與放手之間把握分寸,這就是種菜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秘密。
成人的誤區在於,總想把孩子教育成什麼什麼樣,而不考慮他的孩子能夠成為什麼樣。
我這裏有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能夠說明這一問題,同時也能印證我關於“第二類家長”的說法。
前段時間到外地講學,講到一個城市,有個朋友,說李躍兒,你要幫幫我。我問什麼事。她說她的侄兒快要不行了。我問怎麼回事?她說,孩子本是個小天才,現在快被父母折騰壞了。
她給我看了孩子幾年以前畫的畫。我驚呆了……這個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能把人的內在精神通過線條表達出來,這對孩子來說簡直就是奇跡。比如,畫他爺爺補鞋,紮針時使的那種勁兒,嘴抿起來、目光聚集、眉頭狠憋的樣子,往鞋裏紮針時每一根手指的配合、手指的細節,手與腳的那種協調與呼應,全都畫得活靈活現,甚至連比例都畫得非常正確。這太讓人驚歎了,因為這樣大的孩子幾乎沒有會把比例畫正確的。他對空間呀、體積呀也能把握,爺爺的衣服裏麵是鼓鼓的身體,而不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兒童畫,衣服裏麵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最讓人驚奇的是,他竟然能把人的受神經指揮的那種感覺表現出來……
就是這樣一位天才,現在到了什麼地步?用這位朋友——孩子的小姑的話說,一走到學校門口就要嘔吐。逃學逃得,有時候他媽媽好不容易把他領到校門口,一轉身他又逃了。他媽媽氣得直哭……
我問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朋友說,全家不止一次地分析過這個問題,分析的結果有兩條:一是天才兒童太過於敏感;二是孩子性格中有過分追求完美的因素。就拿寫字來說,無論是寫作業還是打草稿,他的字非要寫得像要參加書法展覽那樣,一筆一畫,容不得一點點不好,所以寫字的速度就很慢,作業常常完不成。完不成作業就會挨老師的訓,挨訓多了就反感學校,不願上學。而家長呢,不是幫助孩子怎樣改進,而是火上澆油。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是,孩子最終患上了憂鬱症。心理醫生說孩子得了憂鬱症,父母還不相信,寫信請教在美國的朋友,因為對方也得過這種病。朋友來信說這樣的狀況就是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