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敬業才能立業 (1)(1 / 2)

1、 你經常思考你的工作嗎?

2、 為什麼優秀的員工總是善於思考工作的人?

3、 思考工作會給你帶來什麼?

帶著思想工作,用思考提升業績

平常煎魚時,魚肉往往總是粘鍋,煎出來的魚東缺一塊西少一塊,令圍桌而坐的客人大倒胃口,本想露一手廚藝的主人也會因此感到非常沮喪。

日本有一位家庭主婦,也常為此事而煩惱。她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這種情況是由於鍋底加熱後,魚油滴在熱鍋底上造成的。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有一天,她突然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想法:能不能不在鍋的下麵加熱,而改在鍋的上麵加熱呢?她嚐試了幾種從上麵燒火,把魚放在火下麵的做法,效果都不滿意。

經過多次試驗,最後她想到了“在鍋蓋裏安裝電爐絲”這麼一個從上麵加熱的辦法,終於製成了令人滿意的“煎魚不糊的鍋”。這個創意讓她賺了一大筆錢。

打破你的習慣,有時候你會發現眼前豁然開朗,如巨蟒蛻皮般呈現出鮮活的生命;打破你的習慣,你會發現很多難解的結一下子鬆動了。

在工作中總難免會遇到麻煩。而此時,習慣性思維往往讓你無所適從,有時隻需一瞬的靈光,作一點點改變,就能獲得最好的結果。所以說,養成“打破習慣”的習慣,你將在職場中發現新的天地。

美國有一位名叫貝特格的保險營銷高手,曾一度陷入生意困境,很煩惱。但他走出困境的方法很獨特:他初入保險業時躊躇滿誌,可業績一直不佳,他因此灰心喪氣,欲就此放棄。某周末的早上,他苦苦思索問題的根源,並決定如果理不出什麼頭緒的話,就幹脆辭工改行。那天早上,他自問自答了這樣幾個問題:

——問題到底是什麼?

他回憶,有時在與客戶洽談業務時,似乎進展非常順利,但往往在要落單的節骨眼上,客戶卻突然就此打住,說下次有時間再麵談。而恰恰就是這些所謂的下次麵談,耗費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他產生一種挫敗感。

——問題的根源在哪裏?

他有個好習慣,喜歡做工作記錄。於是,他拿出最近12個月的記錄,作了一番統計分析,得出的結果使他茅塞頓開。他發現自己的生意有70%是在首次與客戶的洽談中一次成功的,還有23%的生意是在第二次洽談中拿下來的,隻有7%的生意卻需要在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或更多次的洽談之後才能成交。而正是這7%的生意把他搞得筋疲力盡、狼狽不堪。也就是說,他幾乎每天都要花上半天的時間疲於奔命於這充其量隻占7%的生意額上,結果得不償失。

——解決方案是什麼?

問題的根源一找到,答案似乎也就迎刃而解了。他立即快刀斬亂麻,把那些需要進行3次以上洽談的生意一筆勾掉。把由此節省下來的時間去專門挖掘潛在客戶。結果,他取得的業績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在很短的時間內,他的人均洽談成交額就翻了一番。

很多時候,與其探求別人成功的秘訣,不如多問問自己失敗的原因;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找不到改進工作、提升自我的方法,而是缺乏反省與思考。如果我們能像貝特格那樣勤於思考,又何愁找不到業績不高的“病因”,然後對症下藥呢?當在工作中遇到難題,覺得無法解決時,我們一定要學會動腦筋,多思考,讓思考帶我們贏得好業績。

課後總結:

敬業的員工總會想如何讓才能改進工作和提升工作,他們不僅善於反思、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還常能夠帶著思考去工作,用智慧為自己贏得驕人的成績。

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

課前提問:

1、 什麼是‘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

2、 你認為這兩者哪個更重要?

怎樣做到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

在《贏在中國》節目裏,馬雲說過這樣一句話:“首先要做正確的事,然後再正確地做事。如果你做的不是正確的事,那麼你做得越正確,走向失敗的速度就越快。”

有時候,上司在分配任務的時候,並沒有對人員做到最佳的配置,沒有把你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上,這時,你就要主動與上級溝通,要求自己做更合適的事,這樣才能夠做到正確地做事和做正確的事。

安妮是微軟公司的一名銷售主管,她就是一個能夠主動去做正確的事的員工。有一次,安妮被公司派去參加一個銷售專題討論會,她很清楚自己的專長,她計劃在會上與業內精英做—個很好的交流並使自己有所提高。

但是,第一天她就遇到了麻煩,公司額外要求她來協調與會者的傍晚活動,這樣可以更深層次的履行公司作為東道主的職責。本來為這次討論會的成功作出貢獻也是安妮的心願,她越想越覺得這是她應當做的。

於是,她就接受了,但她發現自己處於巨大的壓力和憂慮之中,來回奔忙,試圖滿足每個人的要求,但由於抽不出時間來做原來想做的事而使自己變得很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