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9)(2 / 3)

情況就是這樣,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或隻有一麵之緣的朋友在最關鍵的時候伸手幫了你的忙。平時不吝嗇你的語言,你會交到許許多多的朋友,讓他們成為你辦事的得力助手。

替別人找個下台的借口

在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尷尬的事情,讓氣氛驟然緊張、難堪,學會替別人找個下台的借口,不僅會緩和對方的緊張心理,讓事情得到順利發展,而且還會讓彼此的友誼得到進一步的增進。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不妨學習使用以下的技巧:

1給對方找一個善意的動機

突然間發現別人的失誤或錯誤行為,但不會導致重大的損失出現時,我們應盡量克製自己的情緒,以平靜如常的表情和態度裝作不解對方舉動的真實意圖和現實後果,並且給對方找到一個善意的動機,讓事態的發展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向推進,以免把對方逼到窘迫的境地。

一天中午,一位姓王的老師路過學校後操場時,發現前兩天幫助搬運實驗器材的幾位同學正拿著一枚實驗室特有的凸透鏡在陽光下做“聚焦”實驗。他想:他們哪來的透鏡?難道是在搬運時趁人不備拿了一枚?實驗室正丟了一枚。是上去問個究竟,還是視而不見繞道而去?為難之時,一位同學發覺了他,其餘的慌忙站了起來,手拿透鏡的這位同學顯得很不自在。王老師從同學們慌張的神情中可以進一步判斷這透鏡的來曆。當時的空氣就像凝固了似的,一分一秒也不容拖延。王老師快速地構思,終於想出一條妙方,他笑著說:“喲,這枚透鏡原來被你們找到了!”凝固的空氣開始流通起來。接著他用略帶感激的語調補充道:“昨天我到實驗室準備實驗器材,發現少了一枚透鏡,我想大概是搬運過程中丟失了,我沿途找了好幾遍都未能找到,謝謝你們幫我找到了這枚透鏡。這樣吧,你們繼續實驗,下午還給我也不遲。”同學們輕鬆地點了點頭,空氣依舊是那麼溫暖,那麼清新。

2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

在許多情況下,麵對尷尬下不來台是因為思維框定在正常的狀態之中,這對事態的發展毫無作用。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對其尷尬的舉動做出巧妙、新穎的解釋,便可使原本的消極舉動具有另外的內涵和價值,成為符合常理的行動。

有一次全校語文老師來聽安老師講課,校長也光臨“指導”,這下可使小安犯難了。他既怕課講得不好,又擔心有的學生回答時成績不佳,有失麵子。

課上,他重點講解了詞的感情色彩問題。在提問了兩位同學取得良好效果後,接著提問校長公子:“請你說出一個形容×的美麗的詞或句子。”

或許是課堂氣氛緊張,或許是嚴父在場,也可能兼而有之,這位公子一時為難,隻是站著。

空氣凝固。王老師和校長都現出了尷尬的臉色。很快,這位老師便恢複正常,隨機應變地講道:“好,請你坐下,同學們,B同學的答案是最完美的,他的意思是這個人的美麗是無法用文字和語言來形容的。”

聽課者都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給朋友忠告也需要技巧

忠告,對於幫助他人和與他人建立真誠的友誼,起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反過來講,不能給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誠的人,這種人不會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對方。也就是說,不愛別人的人是不會給予他人忠告的,不被人愛的人也同樣得不到忠告。因此,我們應該歡迎忠告。

盡管如此,為什麼一般人都討厭忠告,忠告為何聽起來總不順耳呢?

究其原因,就在於一般人容易受感情支配,即使內心有理性的認識,但仍易受反感情緒的影響而難以聽進忠言。

有一個中學生很貪玩,整日在外遊蕩,不愛學習。

有一天,他大徹大悟了,下決心要好好學習。當他剛一走進家門,他母親就急不可耐地忠告兒子:

“你又到哪裏野去了?還不快去複習數學,看你將來怎麼考大學!”

“哼,上大學,上大學,我就不信不上大學就混不出人樣!”

受逆反心理驅使,一氣之下,兒子又跨出了家門,母親的一番苦心白費了。

看來,僅有為別人著想的良好願望還不行,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則就會起到相反效果。那麼給人忠告時需要怎麼做才能讓其聽著順耳起來呢?

1謹慎行事

說到底,忠告是為了對方,為對方好是根本出發點。因此,要讓對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須謹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此外,講話的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也不必過於委婉,否則對方就會產生你教訓他,假惺惺的反感情緒。

2選擇時機

例如,當下屬盡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終沒有辦好時,此時最好不要向他們提出忠告。如果你這時不適時宜地說“如果不那樣就不致這麼糟了”之類的話,即使你指出了問題的要害且很在理,可下屬心裏卻會頓生“你沒看見我已在拚命了嗎”的反感,效果當然不會好了。相反,如果此時你能說幾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這事的確比較難辦”之類的安慰話,然後再與部下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最終部下是會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