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10)(1 / 3)

在朋友家做客時要注意言談舉止

客人的言談舉止得體,是實現拜訪目的的關鍵。因為言談舉止是一個人素質的外在體現,它會使主人產生一種感情,或是高興愉快,或是厭惡鄙夷。而在不同感情的支配下,對人對事會有不同的看法。在愉悅感情支配下,主人會盡力給你幫助;反之,你將被拒之門外。那麼,做客的時候,你的言談舉止應該怎樣才恰當呢?

寒暄不可少。有幾位好朋友想到一個釣魚的橋墩上去觀看正在海灣中舉行的劃艇比賽,可幾次都被警察擋住了,理由是那裏釣魚的人太多。這時,他們中的一位女同胞說:“讓我去試試。”她走到警察麵前問他在太陽底下是否感到難受,對他工作的艱辛表示理解和同情。當警察說到自己如何喜歡釣魚時,女同胞適時進言,表達了自己的願望。警察終於開了綠燈。這位女同胞的成功在於她掌握了交談的技巧,一種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的交談技巧。作為客人,也應掌握女同胞運用的“V形轉換”談話技巧,而寒暄正是這種技巧的具體體現。客人與主人交談,首先不要進入實質性的問題,可先談談天氣,問問主人小孩的學習情況,說說趣聞,關心關心他家老人的健康……待交談氣氛融洽時,也就是雙方心理相容時,再慢慢說明來意。這樣,定能使你乘興而來,滿載而歸。所以說,要想穩操勝券,寒暄是不可少的。

主客寒暄之後,客人要適時進言,以免耽誤主人過多的時間。一般來說,交談時間以半個鍾頭為宜。這就要求客人用言簡意賅的話語說明自己的來意。談得太散,既浪費時間,又影響主旨的表達,有時還可能說些不該說的話。比如,詢問主人的經濟收入,評點一下他的家庭布置,或者對某個問題窮追不舍等等。這些都可能引起主人的不快,並由此影響到拜訪目的的實現。談話沒有節製是客人言談之一忌。節製內容的同時,還必須控製音量。無所顧忌、高談闊論,會攪亂主人家閑適而安靜的生活。客人談話要“調好音量旋鈕”,千萬不要敞開嗓門說話。

擁有正確的擇友動機

在人際交往中,彼此友誼純潔與否,是和人們的擇友動機密切相關的。出於不正確的擇友動機所構築的友誼,必定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因而這種友誼是廉價的。在交友過程中,應該注意克服以下幾種不正確的擇友動機。

(1)“趨勢”的自私型

趨勢心理是人們常見的心理現象。喜歡與有名望、有聲望、有地位者相識、相交,這種願望無可厚非。問題是,把名望、聲望乃至“權勢”當作敲門磚、台階石,出於這樣的動機去結交朋友,那就難免加入勢利者的行列了。

(2)“共鳴”的非理智型

共鳴是友誼的重要內驅力。人格上的共鳴、興趣上的共鳴、思想上的共鳴、境遇上的共鳴,都是友誼萌生的媒介。但是,人格有高下之別,興趣有雅俗之分,思想有正誤之異,因此,作為友誼萌生重要渠道的共鳴,應該有理智的介入。人們都看不起那種“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酒明日散”的酒肉朋友;更看不起那些“桌上賭輸贏,別後哭子妻”的賭友。盡管酒肉朋友、賭友之間,也有“交情”可言,但都缺乏理智的基礎,因而他們的“交情”往往是消極甚至是有害的。

(3)“互酬”的庸俗型

在倫理範疇裏,庸俗是相對於高尚而言的。人際間的互酬,就其積極含義來解釋,指的是互相支持、互相幫助,這本是高尚的行為。如果把互酬理解為互相利用,並以此去選擇、結交朋友,這就使友誼從一開始就納入庸俗的軌道了。擇友中的“互酬”庸俗化的表現主要有三:其一,把別人可以提供的“實惠”作為擇友親疏的根據;其二,把別人實際提供“實惠”的多少作為友誼深淺的依據;其三,把自己對別人提供的幫助,作為索取別人更多“實惠”的途徑,並以此發展“友誼”。這種出於“互酬”的庸俗目的而結交的朋友,盡管也打著“互相幫助”的招牌,其實不過是互相利用而已。這樣的朋友,終究是靠不住的。

消除不正確的擇友動機,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得到有助於發展自我的外部力量,享受真正的友誼帶來的人生樂趣。

盡量為朋友幫忙

肯於幫助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更多幫助。為了在平時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機會的時候,應該盡量為朋友幫忙。

麵對日益加重的下崗壓力,麵對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每個人都感覺要做的事很多。上班時忙,下班時也忙;單位忙,家裏也忙。孩子的學習如能自覺些,似乎還能省點事,但自己的學習充電也挺忙。所以,我們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我很忙!”但正因為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才需要尋求朋友的幫助。有了朋友的幫助,我們會感覺好些,朋友也一樣。如果你經常對朋友推說“我很忙”,那是拒絕朋友的請求,同時也斷了自己的後路。

總對朋友說“我很忙”就是對朋友的拒絕,也是對自己的封閉。星期天,朋友邀請你去打球,你因為要輔導小孩作業而推說“我很忙”;晚上,朋友因為傷心事想找你聊天,你因為要看電視推說“我很忙”。幾次下來,朋友會很知趣地對你敬而遠之。而當你需要朋友的時候,你會發現朋友也學著你的樣子拒絕你。

總對別人說“我很忙”,似乎也是一種自私。有時候你確實有很多事要做,但並不是每件事都非常重要,也不是每一件事都得立即完成。而此時,朋友有事請你幫忙,雖然那樣會耽誤你的時間,但如果你想著朋友需要你,想著你應該幫助朋友,那麼你會把一些自己不太重要的事先放一邊。相反,如果隻想到自己,那麼就會以很簡單而又挺有麵子的一句“我很忙”加以拒絕,有時也會假惺惺地加上一句“對不起”。不管朋友的事大小如何,如果把對朋友的幫助放在最後一位,放在自己所有小事之後,那麼可以想象朋友在你心裏的位置。當然,如果此時家裏來電話,你肯定不會說“我很忙”。如果朋友請你去吃飯,你可能會笑眯眯地說“我一定去”,而不是“我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