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曹操點了點頭,放下了那篇《舉士令》的文稿,又拿起了楊修所擬的那篇《求賢令》文稿,再細細地瞧了一番,低低地自語道:“哼!孔融堪稱是忠恪誠孝、清廉方正、通經達禮之士的典範了。但他在擔任北海郡太守時政綱紊亂、庶務盡弛,又濟得何事?倘若當年袁紹之逆謀得逞,他隻怕也唯有瞠目坐視、束手待斃了!”
正在這時,曹洪從議事堂門外跨了進來,向曹操抱拳稟道:“啟稟丞相大人,江東孫權派來的朝貢特使魯肅前來求見。”
“孫權特使?魯肅?”曹操撫須沉吟片刻,開口道,“你且帶他先行去見荀令君罷。”
“這……”曹洪有些猶豫地說道,“這個魯肅剛才對屬下說明過了,他已去皇宮內廷謁見過荀令君了,荀令君已讓楊俊侍郎先行收下了他的朝貢禮品。他還說,正是荀令君提醒他前來拜會丞相大人的……”
“哦!他已見過荀令君了?”曹操有些奇怪。根據以往的情形,荀彧一般在接見過四方諸侯來使之後,都會寫個接待條陳讓手下的尚書郎帶著來使來拜會自己,這一次,荀彧卻讓魯肅徑自一人前赴相府求見,倒是有些反常。他一時也不及多想,便隨口答道:“也罷。你且下去傳他進見。”
在曹操的心目中,那個坐擁江東數千裏疆域的討虜將軍孫權其實一直是個有些神秘莫測的人物。
孫權的父親是原長沙太守孫堅,曹操對此人倒不陌生。當年關東十八路諸侯會盟共討董卓之時,隻有他和曹操奮不顧身地衝上前線硬碰硬、實打實地發兵討伐過董卓的西涼大軍。而且孫堅極會用兵,連董卓的心腹大將華雄都被他一戰而斃,逼得董太師不得不遷都退避。所以,曹操對孫堅的忠勇善戰一向印象深刻。說起來孫堅素來自稱兵聖孫武之後,卻多次被士族之流視為笑談,但在曹操看來,這位“莫須有”的兵聖後嗣確然頗有孫武布陣用軍之風。
後來,孫堅在與劉表帳下大將黃祖交鋒時身中暗箭而死,他的長子孫策繼承了他的基業——這個把一代鴻儒名士王朗、華歆打得棄城而逃的“小霸王”,不僅僅繼承了他父親的僚屬和部曲,更是繼承了他父親的驍勇與智謀,一度被許都朝廷的儒林士苑視為“項羽再世”。孫策雖然隻活了二十七歲,卻一舉開創了父輩所難以企及的功業——數年之內囊括了江東六郡,疆域拓展數千裏,鋒芒直逼許都周邊郡縣。曹操在發出“此獅兒難與爭鋒也”的慨歎之後,密令郭嘉與陳登以最隱秘的手段終於讓他“猝然”遇刺身亡,這才遏住了他咄咄逼人的西進之勢。然後,孫策的弟弟孫權,一個年方二十七八歲的碧眼青年繼承了孫策留給他的一切“遺產”:江東魚米之鄉與富庶之地,還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幕僚與部將,比如張昭、孫邵、諸葛瑾、周瑜、程普、黃蓋等。
孫策身亡之後,曹操就再也沒顧得上怎麼對付江東孫家了,轉身投入了剿滅河北袁紹的大戰之中。這一晃就是六七年過去了,孫權和他的江東勢力仿佛隱沒在自己的東邊若虛若實。直到今年孫權幹了兩件大事,才讓曹操倏地注意到了他一直潛藏著的驚人實力——
今年正月下旬,孫權不顧張昭等幕僚們的紛紛反對,以毅然決然的鐵腕手段將自己的行營幕府從會稽郡遷到了鄱陽湖畔的柴桑城。當然,他對外宣傳說服的“牌子”也打得甚為巧妙而又義正言順——“剿滅黃祖,為父報仇”。
三月,孫權親率大軍,以猛將甘寧為先鋒,攻打荊州治下的夏口城,臨陣斬殺了孫家的仇人黃祖,直接突破了荊州的“東大門”,取得了一場令人矚目的大勝。然而,在殺掉黃祖之後,孫權便立刻撤軍退到長江南岸的營所自守,並未乘著這一勝之威而輕躁渡江西進。
這兩件事聯係在一起思考,讓雄視一世的曹操也不禁聳然動容。
會稽郡是什麼地方?是一個偏處長江下遊中部的郡府,在那裏駐紮行營幕府也許對掌控吳越之地有幫助,然而卻對整個天下形勝要塞的大格局根本產生不了多大的衝擊。但是,柴桑城就不一樣了,它直接位於長江中遊的樞要之地,東傍鄱陽湖,西靠荊州江夏郡,若是以它為據點,向北,可以遙撼許都;向西,可以逼取荊襄。孫權竟敢力排眾議,遷都柴桑,占據這個長江要塞之地,顯然蓄謀甚大——似在觀時伺變而攻守自如。
果然,他一遷到柴桑之後,立刻便在西進之“攻”的方略上牛刀小試,竟一舉斬除了久經沙場的悍將黃祖。這也罷了——孫權倘若僅僅是用兵之才過人,那也不過是他兄長孫策一般的江東“小霸王”之流的角色。對這一點,曹操倒不很忌憚,他曹操手下尚有張遼、徐晃、曹仁等大將可以壓製他。
然而,令曹操格外震驚的是,孫權取得那般豐碩的戰果之後,卻不肯乘機渡江奪取夏口城,反而偃旗息鼓退守長江南岸——仿佛那場戰役僅僅是為了除掉他的殺父仇人黃祖。
很顯然,孫權這麼做是有著非常之深的用意的。一直默默地關注著江東一切動向的荀彧當時就提醒了曹操:孫權此舉分明是為防備曹軍將來南下征伐,做著政治與外交上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