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究竟教會了我什麼?(2 / 2)

所以這是孤獨教會我的另外一件事兒吧——讓我有機會沉入思考,力爭不被表層和膚淺所打敗,竭盡全力去構建一個完整又不斷深入的精神世界。

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再想要安靜的、純粹的孤獨,其實已經變成了很難的事情。在微信此起彼伏的提示音中,在密密麻麻的手機APP裏,孤獨反而無處可尋了。

於是我愈加相信,那些敢於孤獨的人才會變得不一樣。比如,我認識的一位寫作者,她為了完成書稿,在一間無網絡、無電視的房間裏過了三個月,手機也隻作為最基本的通話工具。

而我一直相信,在一個複雜的、波濤洶湧的社會中,有越多勇於思考、不隨波逐流的年輕人,這個社會就越有希望。讀書、學習、反省、實踐是通向理智的必由之路,一個一個更理智的人才能組成更理智的社會,才能誕生更崇高的自由。

回想漫長的青春歲月,在所有娛樂節目都拉著我沉溺於喧囂時,是稀薄的、可貴的孤獨讓我有機會成為不一樣的自己。不得不承認,我是在一次又一次獨自摸索和思考的旅程中變成了如今的自己,而一切摸索和思考的旅程都必然是一個人完成的。

我們選擇孤獨,隨後選擇深刻。這不是我們在這個世間唯一的選擇,卻是我最想要的選擇。

3.

每當我想到孤獨的時候,眼前總是閃現一些優雅的人物形象。

比如電影《無恥渾蛋》裏,那個失去了所有家人變成孤兒隱蔽在人群中的年輕女孩,嘴邊叼著一根細細的香煙,坐在咖啡館裏靜靜地看書。

比如簡·奧斯汀,她一生孤獨,卻從未失卻寫作的熱情。

我看凡·高的書信體自傳《親愛的提奧》,這是他從24歲至37歲寫給弟弟提奧的信。我向朋友推薦的時候說,這是關於一個年輕的藝術家如何克服孤獨、貧苦和默默無聞的書。

他練習了幾十遍後來成為名畫的那幅《吃土豆的人》,他的言語中充斥著諸如“我的作品賺不了錢,我需要金錢,才能夠進行創作,困難就在於此”“哈維先生已經答應要買我的這幾幅畫作,到時候我就有生活的保障了”之類的話語。在這樣的困頓和無望中,他更經常做的是自我鼓勵:“雖然事與願違,也必須重新鼓起勇氣來,因為偉大的事業不是憑一下子的衝擊就能成功,而是由一係列的小事積聚起來的。”“學會忍耐,不要自憐,這是唯一實際的事。”

盡管他自殺離世,但我仍然從那厚厚的書信中感受到了龐大的希望,以及如何在孤獨中完成一趟自我實現之旅。

你不得不承認,在最高的意義上,是孤獨創造了我們。甚至,是孤獨讓我們區別於他人。

而在最深刻的層麵上,我們在孤獨時做的事情,決定了我們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家寧遠在她的書《遠遠的村莊》中說過一句話,我非常認同。她說:“無聊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人在空白時間所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所以孤獨時你都做些什麼?

給朋友打漫長的電話?看沒完沒了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組織吃飯、唱歌、聚會?一刻不停地逃避孤獨?

還是一個人跑步、看書?策劃一場遠行?去陌生的街區走走逛逛?

本質上,我承認生活的無趣,但我更承認,勇敢、努力地克服掉無趣,將所有無趣的時光變得妙趣橫生的人,才能真正接納甚至重建生活本身。

我渴望孤獨,甚至熱愛孤獨,因為我熱愛一個人追逐自我的時刻。沒有任何人自我實現的過程是在嘈雜的聚會上,自我實現需要審慎的思索、冷靜的克製和枯燥的堅持。

而這些,一定是一個人的時候完成的。

有人說,“無法享受孤獨的人不配擁有孤獨”,而我隻想說:“無法享受孤獨的人終將錯過孤獨。”

我知道你和我一樣,一個人走過了很多夜半無人的街和風雨兼程的路。我知道你也一樣,向往兩個人的溫暖和能夠相互扶持的征程。

但我更知道,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正視孤獨,並且珍愛所有一個人的時光。不僅因為好時光不可辜負,更因為其實任何光榮的事情,都是你一個人的時候幹出來的,真的。

勵誌偶像王瀟(瀟灑姐)曾在微博上發起過一個“每天專注三小時”的活動。在這三個小時裏,她和丈夫分開,各自去做設定好的計劃和任務,一個讀書寫作,另一個運動健身。我是從她的故事裏知道,即便兩個人在一起,孤獨仍然是最高的自由,孤獨還是自我對自我最無與倫比的成全。

所以你願意孤獨嗎?你敢於孤獨嗎?

與其忍受孤獨,不如熱愛孤獨吧。因為你最終收獲的一切,將遠遠超過你的忍受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