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去世後,呂後當權,派遼東太守前往朝鮮,與衛滿達成協議,朝鮮成為漢之藩國。作為藩國,朝鮮有獨立的主權,同時對漢王朝負有一定的義務,即藩衛漢帝國東北安全,監視東北邊境的蠻夷部落。作為回報,朝廷賞賜衛滿大量財物。衛滿利用這些金錢,添置武器,訓練軍隊,陸續打敗南部的真番國、臨屯國,成為半島上最強大的政權。
衛滿去世後,又傳二代,孫子衛右渠成為朝鮮國王。
衛右渠心高氣傲,作為漢的藩臣,他從來沒去朝見皇帝。不僅如此,還阻撓半島上其他國王前去朝見皇帝。漢武帝認為衛右渠的做法,違背當年衛滿與呂後達成的協議,便派出使臣前往與朝鮮政府交涉。
元封二年(前109),漢使涉何抵達朝鮮首都王險城,會見國王衛右渠。衛右渠態度強硬,導致雙方的談判破裂。涉何回國時,衛右渠派一位裨王護送出境。到了邊境,涉何不甘心空手而歸,竟殺死前來送行的裨王,斬下首級,回國邀功請賞。涉何瞎編故事,把自己的卑鄙行為吹噓為英雄壯舉。漢武帝信以為真,拜他為遼東東部都尉。衛右渠大怒,發兵攻打遼東,殺死涉何。
涉何事件,終於導致漢與朝鮮兵戎相見。
涉何擅殺裨王,朝鮮政府本可采取外交手段討回公道,衛右渠卻采取侵略的手段,確實是下策。漢帝國如日中天,北驅匈奴、平定南越、開拓西南。在這樣的背景下,朝鮮悍然入境殺漢將,這是很不明智的,最終隻是激怒了漢武帝。
元封二年(前109)秋季,劉徹赦免全國死囚,編入遠征軍。曾在南越戰場立下赫赫戰功的樓船將軍楊仆,擔任海軍統帥,率領龐大的戰船,下轄五萬名士兵,出渤海,直指王險城。陸軍統帥由左將軍荀彘擔任,從遼東出發,進逼朝鮮。
楊仆率海軍進攻朝鮮,開創中國軍事史上遠距離跨海作戰的先例。他立功心切,帶領七千人的先頭部隊,率先登陸,進逼王險城(平壤),朝鮮軍隊出城迎戰,楊仆寡不敵眾,被打得大敗,竄入山林。陸路的進展也很不順利,左將軍荀彘率遼東兵團東進,首戰不利,進攻受挫。
與此同時,漢朝特使衛山抵達王險城,與朝鮮國王衛右渠會晤。衛右渠深知兩國實力相差懸殊,馬上表示願意投降。為了謝罪,衛右渠遣太子入中國朝見漢武帝,派一萬名官兵護衛隨行。按理說,誠心投降不應該派一萬人護衛,但是衛右渠信不過漢使,當年涉何就是一例。最後事情卡住了,左將軍荀彘要求一萬名官兵放下武器,朝鮮太子不同意。雙方互不信任,太子憤而返回王險城,投降一事便不了了之。
和局不成,雙方隻好繼續兵戎相見,在戰場上一分高下。
左將軍荀彘在兵力得到補充後,終於憑借優勢兵力突破朝鮮軍隊的防線,挺進到首都王險城。此時,樓船將軍楊仆的五萬名海軍士兵也完成登陸,與荀彘兵團合圍王險城。
漢軍的指揮中樞的缺點暴露無遺。武帝任命荀彘為陸軍統帥,楊仆為海軍統帥,相互不受對方節製,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揮係統,導致協同進攻出現極大的問題。
荀彘從西北方向進攻王險城,楊仆從南麵進攻。但是兩人戰略不同,楊仆主張與朝鮮政府和談,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荀彘則堅決主戰,屢屢要求楊仆兵團配合攻城,楊仆虛於應付,每次都按兵不動。
楊仆之所以消極作戰,乃是因為衛右渠秘密派出使者前來,詐稱要投降。楊仆自以為勝券在握,坐等衛右渠將王險城拱手相讓,好搶下朝鮮之戰的首功。
其實,衛右渠根本就不打算投降,隻是以派出使者羈縻楊仆,耍了一個計謀罷了,同時離間兩名漢軍主將。兩位大將相互拆台,導致王險城久攻不下。
漢武帝很不高興,派公孫遂前往朝鮮,調查兩位大將失和的原因。荀彘見到公孫遂,抱怨楊仆按兵不動,還認為楊仆私下跟衛右渠頻繁往來,有叛反的可能。公孫遂聽了荀彘一麵之詞,召樓船將軍楊仆前來,當即逮捕下獄。楊仆被押回長安,漢武帝沒想到公孫遂竟自作主張,把前線大將抓回,一怒之下,處死公孫遂。
荀彘吞並楊仆五萬人馬,實力大增,重新發動對王險城的進攻。眼看王險城危在旦夕,朝鮮一些官員發動政變,刺殺衛右渠,打開城門,向荀彘投降。
至此,衛氏朝鮮滅亡,土地並入漢的版圖,分置為四郡:樂浪郡、臨屯郡、玄菟郡、真番郡。
戰爭的勝利並沒有給前線將領帶來榮耀與富貴,其結局令人大跌眼鏡。作為第一功臣的左將軍荀彘,不僅未受封賞,反而被劉徹以“爭功相嫉乖計”的罪名,綁赴街市斬首。樓船將軍楊仆被判處死緩,罪名是他在朝鮮登陸後,沒有等待荀彘大軍南下,便率先發動攻擊,以致傷亡慘重。楊仆繳交贖金後,免於死罪,被奪去官職爵位,貶為平民。
朝鮮戰爭是漢武帝一生武功的分水嶺。這場戰爭暴露出漢軍內部很多問題,前方將領爭功,相互拆台。同時,在整場戰爭過程中,“有功不賞”“無罪獲誅”,極大挫傷漢軍將領的積極性。大漢的軍事力量由是開始走下坡路,以至於在漢武帝後期,軍事行動頻頻遇挫,難以再現昔日的雄風。